香港文匯報訊 內地革命家、作家、書法家、電影《讓子彈飛》原著作者馬識途逝世,享高壽110歲。

馬識途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家,重慶忠縣人,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並稱「蜀中五老」。馬識途著有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等,他百歲之後依然筆耕不輟。幾年前還出版新作《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和散文集《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令文壇震動。在現當代文學史上,馬識途的創作力持久旺盛,罕有匹敵者。

著名作家王蒙這樣評價馬識途:「他是中國文化的吉兆,是人瑞,是中國的國寶,是四川的川寶,是作家協會的會寶。」

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管記》曾被姜文改編成華人電影史上經典之作《讓子彈飛》。《讓子彈飛》搬上銀幕後,原著小說《夜譚十記》,也附麗於《讓子彈飛》而飛了起來,跟着紅火起來。在這之後的2013年舉行的四川省文聯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上,馬識途被授予「巴蜀文藝獎終身成就獎」,在頒獎的答謝詞中,馬老曾說:「我在文學創作上沒有終身成就,只有終身遺憾。我的終身遺憾是,我雖然經歷了百年中國的大動盪大變化,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少,也積累了大量素材,卻因各種原因,沒能把這些題材寫成好的作品,更不要說傳世之作了。許多故事,將隨我埋入地下了。」

馬識途曾解釋道,「我很清醒地知道,我不是那種可以寫出具有傳世藝術品質作品的作家。我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一個我自認當之無愧的革命家。我為中國的革命做了努力,也有犧牲。我寫的很多文學東西,都是為革命吶喊,但在藝術水平上,我真的不夠。革命勝利後,我又走上從政的道路,工作很忙。我白天工作,晚上就抽時間寫作。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所以很多東西都沒時間寫。我1935年就開始在上海發表作品,其後1938年也在《新華日報》上發表過報告文學,1941年在西南聯大中文系學習的四年中,接受許多文學大師如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等教授的教誨,在文學創作上受到科班訓練。我又長期在為中國解放戰鬥和參加建設中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照理說在這樣的良好條件下,我應該創作出遠比我已發表作品更好的作品,然而令我遺憾,沒有實現我應有傳世之作的理想。」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