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二。圖為廣東研發的芯片。(方俊明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當前全球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科技競爭加劇,而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成為衡量國家及城市創新的重要指標。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近日公布2023年全球知識產權申報統計數據,中國PCT申請量蟬聯全球第一;其中粵港澳大灣區表現亮眼,有7家公司及機構入選,接近申請人50強名單的中國公司及機構總量的一半。中國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正以「加速度」爭奪全球前沿科技主導權。

中國PCT申請量蟬聯全球第一 大灣區表現亮眼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PCT專利申請國,共提交69610件,較全球第二的美國多了13932件。而從申請人50強名單來看,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6494件「遙遙領先」,較位居第二、第三的韓國三星電子、美國高通公司分別多了2570件、3084件。而華為已經連續多年PCT申請量全球第一。

除了華為,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中興通訊、大疆、騰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OPPO、vivo,共有7家公司及機構入選50強名單,接近申請人50強中的中國公司及機構總量的一半。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先進院首次躋身申請人50強名單,去年申請量超過騰訊,位列50強中的第33名。

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共同建立的深圳先進院,實行理事會管理,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累計承擔科研項目經費超100億元人民幣,專利申請量連續三年全球高校院所第一。目前該研究院已初步打造科技、人才、產業一體的「創新體系」,牽頭組建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創新中心及79個省市創新載體。

香港高校北上 跨境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深圳先進院的合作模式,亦是香港與內地加強創新合作的縮影。目前大灣區正深入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粵港澳三地發揮各自科研創新領域的優勢,合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助力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便立足前沿基礎研究,聚焦電子顯微鏡、4D打印、精準診療技術等領域;譬如團隊開發出的高時空分辨環境桌面型電子顯微鏡,成為中國首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顯微設備。

位於廣州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則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獲批組建多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累計獲得各類科研項目超970項,為逾300家海內外知名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提供關鍵技術攻堅和技術優化升級服務。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全球第二

香港浸會大學「基於多模光電探測器的可溯源水果品質無損檢測與物聯網解決方案」項目參加最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獲獎。目前該項目在華南新材料創新園簽約落地,人才團隊也意向落地廣州。該項目負責人坦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躍,科技實力強且基礎設施完善,為初創團隊提供資金、人才、市場等必需要素,也為尋求產業上下游合作創造條件。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前100個集群當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第二,這也是該科技集群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二。以這個集群為依託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正在加速形成。記者期待,粵港澳接下來在協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三地創新資源協同、加速科研資金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強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進一步發力,扎實推動三地深化合作、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