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顏琨)從繁華熱鬧的銅鑼灣往半山的方向走,不遠便是港島的「快樂谷」跑馬地。每逢賽馬日,馬場外人山人海,而周末的跑馬地則恬靜宜人。這一帶被摩理臣山、金馬倫山、聶高信山、渣甸山、加路連山和禮頓山等眾山環繞的狹長谷地,如今成為港島區的「地標」。這裏不僅是香港賽馬文化發源地,亦是親子活動、文青散步的好去處。今次記者漫步這個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社區,前往香港賽馬博物館、聖瑪加利大堂、香港公園山道等打卡點,在鬧中取靜的社區裏感受慢生活。
賽馬是香港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至今已有逾170年歷史,馬場亦是香港知名的旅遊景點。從銅鑼灣走約15分鐘,路過時代廣場、鵝頸橋一帶,便可以走到跑馬地馬場附近。每到星期三晚,跑馬地馬場會舉辦Happy Wednesday主題派對,除了精彩賽事,還有現場樂隊表演、啤酒美食,讓人流連忘返。

人寵悠然自得
平日的馬場是散步的不錯選擇,亦是許多跑步愛好者的運動路線。在晴日午後,沿着黃泥涌道散步,綠樹成蔭,抬頭可欣賞從牆頭盛放的鮮花。路過禮頓山公眾休閒公園時,不妨進去坐坐,置身於樹蔭中,感受微風和陽光。
行走在黃泥涌道上,身邊不時有寵物狗經過,經常看見毛孩的主人互相禮讓,抑或聊上幾句,毛孩則靜靜等待的溫馨畫面,令人心情舒暢。沿着樂活道的方向走,很快看到坐落在樂活道2A號的聖瑪加利大堂。作為一級歷史建築,藏在住宅區內的聖瑪加利大堂是居民或遊客探索跑馬地一帶必到之處。
廟宇文化豐富
跑馬地一帶有不少廟宇,坐落在黃泥涌道1B的印度廟屬三層式北印度建築風格。廟宇建於1852年,供奉毗濕奴神、拉喜米等,是香港印度教徒的生活中心。如今,香港有數萬名印度教徒,他們的宗教及社交活動主要在跑馬地的印度廟內進行。這裏可供教友冥想、參加靈修講座、練習瑜伽,以及舉行訂婚、結婚和殯殮等儀式。在亮光節、鎮邪節、潑水節、象頭神節和猴神節等重要節日時,這裏亦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慶典。
位於黃泥涌的北帝譚公廟及天后廟依山而建。兩座廟宇上下相連,相傳廟址由譚公親示,風水殊佳,因此極受坊眾歡迎。黃泥涌譚公誕位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日為北帝誕,農曆四月初八日為譚公誕,坊眾在單數年份慶祝北帝誕,雙數年份慶祝譚公誕。節日期間,不僅會上演粵劇神功戲,亦會組成舞龍、舞獅隊伍,迎請北帝、譚公行身於區內巡遊,敬神祈福。
洋樓建築繽紛
走到成和道,就能看到這個靜中帶旺的社區的大致版圖。沿坡而行,路過黃泥涌街市、跑馬地警署時可以在樹蔭的間隙看到兩側的高檔住宅。走到毓秀街,一排顏色鮮亮的洋房映入眼簾。位於跑馬地毓秀街11號的F11攝影博物館是一間私營博物館,這間戰前三層高的洋樓,因其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而被評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F11攝影博物館的旁邊,紅磚外牆搭配粉綠色露台建築是歐陸風三棟式洋樓建築——毓秀街15號大宅。大宅建於1932年,樓高四層。住宅採用古典復興風格,是典型的愛德華時期建築,左右對稱;二三樓有落地法式大門通往露台,屬二級歷史建築,目前是私人住宅。戰前洋樓在香港已少見,大多被拆卸或活化,這間洋樓是保存完整的「一梯兩伙」結構,別具價值。
漫步跑馬地,如同置身於各地文化交融的空間。各式各樣的美食、風格各異的裝飾令人目不暇給。開在黃泥涌市政大廈熟食中心的昌記頗有名氣,油砂厚多士更是必食甜品。麵包外脆內軟,粒粒砂糖融在牛油中,回味無窮。超過50年的祥興咖啡室,方形地磚、麵包櫃、汽水冰櫃、鐵閘充滿懷舊氣息。每到夕陽時分,能看到不少外國住客點上一瓶啤酒,靜靜坐在餐廳窗邊,身旁的兩隻毛孩自顧自休息,享受悠閒時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