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人工智能(AI)創新應用在全球加速推進,推動包括生物醫藥等各行業變革。數據顯示,近年中國出現超100家AI製藥相關企業,而去年在美國生物醫藥公司融資最多的板塊是AI製藥公司,進入今年趨勢還在持續。生物技術公司英矽智能近日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發表AI製藥論文,介紹其首款由生成式AI發現和設計的同類首創抗纖維化TNIK抑製劑,從AI算法開發到二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歷程。該研究突出了生成式AI技術在推動行業變革方面的巨大潛力,並強調AI驅動的藥物發現方法帶來的降本增效優勢。

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在全球加速推進,推動包括生物醫藥等各行業變革。(方俊明攝)

據了解,藥企開發一款新藥一般需要十年甚至更久,耗費的資金亦按億元為單位計算。而「AI+製藥」是在藥物發現、設計、合成和生產過程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時代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藥物設計、藥物管理等多個製藥環節,時間和資金成本可望大降。英矽智能近日發表於《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的研究提供了這一例證。該研究闡述了其所開發的同類首創抗纖維化TNIK抑製劑INS018_055的研發歷程,對一款由生成式AI發現和設計的藥物如何從算法階段進展到二期臨床試驗做了全景式呈現,並披露該候選藥物在臨床前實驗和臨床試驗中的數據和表現。

「AI+製藥」時間和資金成本可望大降

「AI驅動的早期藥物發現具有巨大的降本增效優勢。」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表示,這款治療IPF(慢性進行性纖維化性的間質性肺疾病)的小分子候選藥物INS018_055,從AI賦能的靶點發現到AI輔助的分子設計優化,再到臨床候選化合物的確定,共耗時18個月且僅花費260萬美元,而傳統方法往往需要四年以上和數十倍的資金。據國際多中心一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INS018_055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特徵,目前二期臨床試驗正在中國、美國同步開展。

據悉,在自有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台的賦能下,英矽智能正在纖維化、腫瘤、免疫等多個領域為醫療保健帶來突破。而INS018_055研發過程展現出顯著差異化臨床潛力,其新藥開發能力亦獲得多個國內外藥企的認同。英矽智能先後與復星醫藥和賽諾菲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該企業的兩個癌症AI候選藥物對外授權給美國上市公司Exelixis和意大利百年藥企美納里尼。

「AI製藥在加速發展,但AI並非萬能,多重步驟依舊以人為本。」任峰認為,目前AI製藥主要是在臨床前研究階段帶來成本與效率獲益,而對臨床研究工作的加速能力並不明顯,臨床試驗仍需要醫生按照傳統方式去進行;AI賴以篩選和評價的基礎數據庫和方法論也都是大量學者多年的積累,如果數據不能及時共享,AI只能是無米之炊;AI所選擇的靶點和化合物也需要生物學家和化學家用人工方法進一步確證。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