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盧靜怡北京報道)中醫藥是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部分,隨着香港首家中醫醫院即將投入服務,培養香港中醫藥人才成為不少港區代表的關注焦點。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副主席樓家強建議,建立中醫藥交流平台和協作網絡,鼓勵高等院校、醫療機關、中醫學界人士和企業等,在臨床經驗、中醫鑒別研究、數據分析、行業發展等多方面交流探討,為中醫學學生開拓更多學習途徑,突破中醫臨床認證的瓶頸,讓中醫藥臨床資料可以互通。
「香港的中醫發展普及程度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樓家強告訴本網記者,香港浸會大學是香港唯一提供全日制中藥本科學位課程的高校,但每年的學額僅為20名左右。而且,對於希望在此領域深入學習的學生而言,香港本地的專業實習和就業機會相對匱乏。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制約了香港中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
資料顯示,浸大中藥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在2005年至2021年間共有283名畢業生,約2%畢業生、即只有6人從事「中藥師」,近10年甚至沒有畢業生入行;其餘有70人在藥廠工作,33人從事科研等。樓家強指出,就讀中醫的學生期望能獲得更多臨床經驗,實踐所學,對日後行醫濟世更得心應手。
為此,樓家強建議,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公立醫療機構招聘港澳中醫師試點」的基礎上,為港澳青年開拓實習崗位。他指出,由於上述試點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需要更好地統一人才培訓及發展機制,建議組建三地中醫學人才培訓專責小組,從參與中醫學專業實習及招聘試點人士就職情況及發展前景上優化相關政策。
「例如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政策一項,由於港澳地區對學生本身並無此要求,造成港澳中醫師因沒有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而無法報名參加廣東省的衞生專業技術資格(中級職稱)考試。」樓家強認為,對於相關問題,必須要交由專責小組提出並將意見反饋予相關部門以作出全面、精準調整,滿足港澳青年中醫師融入大灣區的實際需求。
樓家強還建議建立大灣區中醫藥國際標準研究中心。他認為,通過合作共建中醫藥現代化臨床研究基地與平台,制定中醫臨床、中藥研發等方面的國際標準,可以推動中醫藥的國際認可和應用。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中醫藥在全球的影響力,還能促進高質量中醫藥臨床研究成果的產生、發布與推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