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深港澳青年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參觀。 資料圖片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大灣區創科焦點,由香港與深圳共同打造「一區兩園」,建立有利於科技產業創新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創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動。當中位於落馬洲河套、佔地87公頃的香港園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第一期已完成規劃,總樓面面積可達100萬平方米,會劃分成不同產業主題的片區,首三座大樓由今年年底開始陸續落成。

香港創科界人士形容,河套會是「人流、物資流、數據流等各類措施的最佳試點」,事實上,2023年施政報告亦表明,會研究在河套區以人面識別技術達到「無感過關」,實現便利科研人員進出的創新性措施。

至於佔地逾300公頃的深圳園區,去年8月中央亦公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為其定下發展定位,包括成為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試驗轉化集聚區,目標在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率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2035年「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業界:成功經驗輻射灣區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說,大灣區各城市於人才、資源等方面優勢眾多,「現在最需要是突破各自的制度瓶頸,打通經脈,而河套正是重中之重,在裏面先行先試,成功後將有關政策、法例開拓至整個灣區。」

他舉例,要讓科研人才做到無縫過關,往來香港與內地工作需要突破相關工作簽註要求;又如科研機構在河套兩個園區落戶,如何讓兩地科研結果同樣獲得國際標準和認可等,這些都需要通過河套做試點,尋求突破。他認為,結合兩地人才、資金、國際認可標準等優勢,加上進一步促進數據跨境流通,河套區的藥物研發及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均大有可為。

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表示,河套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匯點,去年施政報告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更令人感到期待,「各大學可將研究項目帶過去,一來鄰近深圳,便利兩地交流合作,而且區內的數據、生物樣本等資源可更自由流通,定可幫助加速研究。」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陸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