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平理

港珠澳大橋在2月12日年初三錄得客流車流高峰,出入境客流超過13萬人次,創大橋開通以來新高。港珠澳大橋在開通之前,曾有人擔心行車量偏低,覺得是「大白象」工程。可是今天的數字已逐漸證明,粵港澳三地修築大橋,是有遠見的工程,能夠為大灣區建設發揮長效作用,特別是「港車北上」政策推行後更見突出。三地政府應繼續研究開放更多車輛使用大橋,令港珠澳大橋得到更好善用,促進灣區融合。

在港珠澳大橋還沒啟用的時候,大眾難以想像「過大海」只需用半小時。在通車之前,有人擔心大橋離市區遠,不比坐跨境渡輪快多少,吸引力不大。也有意見認為粵港澳三地對車輛規格和駕駛執照沒有互相認可機制,汽車不能直接通過口岸入境,難以提起民眾駕車走過大橋,武斷大橋是「大白象」工程。

當年論者想像不到,2018年10月大橋啟用後,市民和旅客都體驗到乘坐金巴或者直通巴往返大橋帶來的方便。論者也想像不到,在疫後實施的「港車北上」得到眾多駕駛人士踴躍申請。在今年春節的2月10日至12日,經大橋珠海口岸出入境旅客達31萬人次、車輛達4.1萬輛次,即平均每天有1.3萬車次經大橋珠海口岸出入境。

2月13日,經大橋的香港單牌車數量首次超過單日8,000輛次,創「港車北上」實施以來新高。「港車北上」,連同「澳車北上」,使粵港澳三地駕駛資格得以互認,制度阻隔得以打破,大幅促進了港珠澳大橋的使用量。這個案例更凸顯了,灣區人口流動、貨物流通存在巨大需求,粵港澳三地協同發展機遇無限。

這個龍年春節假期,粵港澳三地都迎來旅客客流高峰,「人龍」處處,消費暢旺,港深口岸延長通關時間,運作暢順。有了這些積極的經驗,三地政府宜探討大橋能夠容許更多車輛、更多持不同類別執照的駕駛人士使用,以及考慮善用各自口岸附近空置土地,增建更多接待旅客的遊樂餐飲設施,加強口岸接駁交通,增建停車場、加油站、修車場地,滿足旅客各方面所需,以此為契機,令大灣區向宜居宜業宜遊國際一流灣區更邁進一步。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