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為迎接甲辰龍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將於2024年2月2日至7月31日舉辦「甲辰說龍」特別展覽。

是次展覽精選逾50件館藏文物,涵蓋玉石、甲骨、金銅、陶瓷、石刻、絲織、文房、拓本等類別,包括設計文物館館徽時參考的西漢「綠松石雙面肖形印」、五代至北宋「白玉團龍紋穿心盒」、傳奇督陶官唐英(1682–1756)自製「墨彩雲龍紋筆筒」等精品,為甲辰新春誌慶。

細數龍紋飾的形成及變遷

西元2024歲次甲辰是農曆龍年,龍在中國有近八千年的歷史,歷來是備受尊崇的神話動物。今日廣為人熟知的龍形象卻並非亙古如一,而是在歷史中不斷演化,一如文獻中記載:變幻無常,隱現莫測。是次展覽將以中國古代文物中的龍紋為線索,探討其來「龍」去脈,包括紋飾的形成及風格的變遷,以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中歐龍意象內涵大不同

中大文物館副研究院童宇博士介紹:「從商代的甲骨卜辭開始,文獻中龍便多與水相關聯,它被認為是招雨的瑞獸,在先民的祭祀中佔有重要地位。這與歐洲古文明中蘊含邪惡、破壞意義的惡龍大有不同。」

早期的龍紋樣難以辨認,但東周至遼開始,龍的紋樣就比較固定且容易辨認了。這是源於遊牧社會的興起對於東亞動物紋飾的影響,他們重視動物紋飾,推崇寫實,對中國龍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後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動物造型也開始呈現寵物般憨厚可愛的視覺特徵,這一時期的龍更人性化,表情更溫和。展品中可以找到許多這樣的龍形象。而至元朝後,龍紋作為帝王的象徵,其使用雖收到制約,但仍以多種形式(如蟒、鬥牛)廣為流傳。

同時,文物館亦於2024年2月2日起,舉行「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陶瓷精選」展覽,遴選超過100件陶瓷珍品,引領觀眾探索中國陶瓷的歷史和文化。

文、攝:黄依江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