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

今年廣東「兩會」期間,大灣區建設、新質生產力等成為「高頻詞」。而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今年12個方面工作重點,首個便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令人驚喜的是,廣東高新技術企業預計超7.5萬家,連續8年全國第一;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佔比也創下近五年新高。不少代表委員指出,應推動粵港澳三地科創協同發展,加快創新要素便捷流動,攜手催化「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挖掘「新質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目前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已連續7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創新指數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二,高新技術企業、入庫中小型科技企業數量雙雙超過7萬家。廣東創新實力強,表現在產業創新能力上,去年以來在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通信、新材料、工業軟件、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廣東推動企業加快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改造。圖為智能生產平台系統。(方俊明攝)

作為製造業大省,廣東要全面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仍需加速創新,推動企業加快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改造,而且要構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製造業標準體系。如果說技改是提高製造企業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有效途徑,那麼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筆者留意到,廣東已發布實施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等12個製造業產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開展20個標準化助力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揭榜掛帥」重點項目研究,目前正積極推動廣東產業與標準化技術資源對接,助力製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粵港澳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離不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支撐。圖為散裂中子源模型展示。(方俊明攝)

催谷「新質生產力」,加快粵港澳三地科創協同發展也是「重頭戲」之一。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便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而粵港澳攜手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離不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以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為例,該中心在大灣區建設了多個分中心,並組建粵港澳超算聯盟,有效鏈接各種創新要素,拓展超算應用領域,支持粵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目前,該中心已為超過500家港澳科研團隊提供超算技術支持。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大數據行業這一新興行業亦要大力發展。廣東去年底印發實施《「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以數據流動帶動要素市場化,實現灣區發展「要素通」;但目前仍存在確權機制尚不明晰、數據估值定價未形成標準化、數據開發程度尚有不足等問題。因此,加快探索數據產權落地實施新路徑、構建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新機制等備受關注,以進一步釋放數據價值,深拓新質生產力。

同時,「新質生產力」也離不開優秀人才的集聚,要不斷完善科技激勵、人才分類評價機制,發揮科技創新平台、大科學裝置的引才引智作用,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學者和科技創新團隊到大灣區創業就業;並推動粵港澳三地創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動,促進產業協同與綠色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和產業國際化,不斷拓展新質生產力。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