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將更多資源投向科技創新、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助力實體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圖為廣州開發區的金融服務超市。 資料圖片

專家:金融支持科技創新 風險定價和配置成軟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初心和根本宗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將更多資源投向科技創新、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助力實體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中央部署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為首。實踐中,初創期科技企業往往面臨較突出的融資難題,而銀行發展科技金融也會遭遇項目對接難、判斷難。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如何支持科技創新,是金融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痛點。

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原則與科技創新高風險的特徵間存在天然矛盾,這就導致科創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科創企業,成為銀行體系服務的「盲點」。「對金融服務科技創新來說,最重要環節是風險定價和風險配置,卻成為我們金融體系的軟肋。」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張曉晶認為,風險定價和風險識別能力不足,一方面與金融業發展水平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政府在風險定價與風險配置中的較多干預有關。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政府指導信貸投放,提供隱性擔保、剛性兌付以及兜底等,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風險定價和資源配置,使得大量的金融資源流向了公共部門,也使得金融風險向公共部門集中,從而不利於金融安全,而實體經濟中亟待需要支持的領域無法獲得金融資源。因此,「根本之策是要繼續推進金融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破除隱性擔保和兜底幻覺,完善市場在金融風險定價和風險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不應以傳統思維苛求科創企業

從金融機構業務層面看,「過去判斷科技創新用傳統思維,對科創企業的要求往往比較苛刻,比如銀行需要抵押,上市門檻包含營業收入、利潤要求以及行業平均市值或平均PE(市盈率)等。但顛覆性的科創企業可能沒有足夠長的歷史,也沒有可參照同行。」張曉晶向香港文匯報說,從現代金融的新思維看,我們應當增強對科技創新企業評價標準的包容度,「幾頁PPT可以獲得融資不能當作笑話」。

短期措施方面,張曉晶建議,監管部門要從考核上要求商業銀行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重點服務領域,保持高技術產業中長期貸款合理增長,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貸款、首貸和續貸投放力度。還應支持商業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保險機構、信託公司等出資成立創業投資基金、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等,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股權融資;支持資產管理產品依法投資各類權益類資產,提供與科技企業成長周期相匹配的產品。此外,也要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切實發揮資本市場在支持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打造具有影響力知識產權交易所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則提出,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科創企業抵押物手段有限、科創項目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等金融體系遇到的難點。首先應當大力推動知識產權金融發展,知識產權和技術是科技企業擁有的主要資產,其價值易受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波動風險較大。打造具有全國甚至國際影響的知識產權交易所,鼓勵支持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發展,鼓勵金融機構與外部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合作,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智能化評估模型工具,提升知識產權評估效率,有效控制風險。

撬動資金進入「專精特新」領域

其次,要推動構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體系,從以貸款為主的服務模式,升級為表內融資和表外融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融資和融智等綜合服務。曾剛表示,其中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創新風險分擔機制,撬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專精特新」領域;還有必要優化監管,放寬對商業銀行相關業務的限制,特別是在資本約束方面,適度降低投貸聯動業務的資本要求。另外,拓展科創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擴大科技型企業發債規模,建設和完善高收益債券市場,豐富科創類債券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