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普惠於微觀經濟主體的層面,已是普遍的呼聲。圖為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港灣工作人員為前來諮詢的商戶介紹普惠金融貸款產品。 資料圖片
◆服務實體經濟成為內地金融業根本宗旨和發展目標。圖為遼寧安井食品負責人(右三)向銀行負責信貸的工作人員介紹企業生產線情況。 資料圖片

專家:金融業要發揮風險定價功能 支持國家戰略實施

2023年內地企業新發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3.9%以下,創有紀錄以來新低,六大國有銀行下調匯票手續費、工本費、信用卡交易提醒等服務類費用……金融業多個渠道減費,讓利支持實體經濟。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再次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專家指出,未來要通過金融體系結構的優化和改革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降低全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尤其是充分發揮金融在風險定價和風險配置上的功能,為國家戰略實施、新動能培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過去多年,伴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金融業也快速擴張並獲得豐厚利潤,國有大型銀行一度是盈利最高的企業。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一度超過8%,亦明顯高於國外。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指出,「金融業增加值相當於金融業從實體經濟分出來一部分利潤。對於金融業而言,這是收入;對於實體經濟而言,這是成本。如果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過高,從一個側面說明實體企業的負擔較重。」

探索監測評估體系 督促大行擔責

曾剛說,當前金融大而不強,金融機構與金融強國戰略對接的關鍵在於管好風險、支持實體。當前要構建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體制機制,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新動能培育,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金融環境。

對於下一步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表示,要推進金融創新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探索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監測評估體系。督促大型商業銀行積極承擔國有大行責任,加強對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通過金融科技運用和提升風控水平,拓寬可持續商業金融服務範圍。

引導創新信貸機制 精準對接科企

與此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引導創新信貸機制,精準對接科技型企業,探索解決盡職免責落地難問題;前瞻性研究碳定價機制,加強綠色金融供給,助力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優化監管考核評價政策,配合完善普惠金融統計口徑;豐富養老第三支柱金融產品供給,進一步推進特定養老儲蓄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試點;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對實體經濟金融需求的敏捷反應能力。另外,加強民生領域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

加強利率自律管理 發展普惠金融

為實體經濟讓利已經成為當前金融業重要趨勢。去年內地金融部門持續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降準兩次、降息兩次,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明顯。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到去年底,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89%,同比下降約30個基點,創有統計以來新低。

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海洋表示,之前公司現金流受到影響,在短短一周時間內就從建行獲得了2,000萬元人民幣貸款,幫企業渡過難關。「利率的降低確實幫助我們控制了成本支出,省下的錢可以更好投入企業其他經營活動之中。」

在當前的中國經濟背景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普惠於微觀經濟主體的層面,已是普遍的呼聲。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指出,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增加利率政策協同性,兼顧銀行保持合理利潤和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兩個目標的實現。「比如加強貸款利率自律管理,以及對協議存款等利率相對較高的負債產品,也可以研究進一步強化自律和規範。」鄒瀾表示,總的來說,商業銀行保持合理利潤,應更多地借助市場發展、業務創新等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