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香港去年全面復常,特區政府及商界馬不停蹄主動出擊,開拓中東、東盟市場,以及大力招商引資攬才,至接近去年年底時不少數據都顯示經濟已經止跌回穩,包括出口、PMI及境外駐公司數目。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去年亦多次外訪為港爭取商機,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過去一年的努力已經帶來很多成果,今年除繼續維持與歐美國家的緊密商貿關係外,亦會進一步探索新的市場機會,「東歐、中亞以及非洲市場,加上其他中東國家,將是我們2024年的主要目標。」

丘應樺坦言,近年歐美國家對中國進行貿易、投資等施壓,這些行為的確也為香港帶來了不少「壓力」。但香港能將「壓力」化為「動力」,近年除努力維持與歐美業界保持緊密商貿關係之外,也四出尋求新市場機會,去年重點開拓中東及東盟市場,今年主要目標是東歐、中亞及非洲,加上其他中東國家。

他說:「作為國際貿易、智慧財產權、金融以及航運中心,香港必須在所有這些領域尋找新的機會。透過這些努力,香港可以實現更高層次和更強大的發展。這將有助於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並充分抓住大灣區提供的機會。」

「香港的投資環境一直備受期待,我們已訪問了許多東盟國家。」丘應樺亦曾前往老撾、越南和柬埔寨訪問推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則帶領訪問團前往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共簽署了13份諒解備忘錄(MOU)。「這些備忘錄帶來了很多落實成果。」丘應樺預告,投資推廣署與貿發局未來會在中亞、東亞等地設立更多的辦事處以及顧問機構,例如在埃及和土耳其成立顧問辦事處,預計能在今年內完成。

特首去年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投資推廣署和貿發局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設顧問辦事處。目前,投資推廣署初步計劃在埃及和土耳其開設顧問辦事處,加強在中東和北非等高潛力新興國家的招商引資工作。投資推廣署和貿發局會繼續研究和積極展開相關準備工作,並會按照去年施政報告指定項目指標在2024/25年度內各增設兩間顧問辦事處。每間顧問辦事處的每年開支預計約為100萬元至150萬元。

經特區政府及商界去年力擴「朋友圈」,近日多項經濟數據都顯示,香港經濟已經止跌回穩。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的去年12月份中小型企業業務狀況按月統計調查顯示,中小企業務收益的現時動向指數從2023年11月在收縮區域的44.0上升至12月的45.5,而2024年1月的業務收益展望動向指數為47.9,反映中小企的整體營商氣氛於12月略有改善。另外,香港最新的去年11月份出口按年升7.4%,連升兩個月;標普香港採購經理指數(PMI)由去年10月的48.9回升至11月的50.1,也是連續兩個月上升,並終止了之前連續4個月低於50分界線的下行期。

另一項值得稱賀的指標是境外駐港公司數目也重新回升,反映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努力正收穫成果,海外和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和擴充業務。政府統計處公布,截至去年底,「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重新回到了9,000家水平,達9,039間,為史上第二高的數字。丘應樺說,「其中大約14%是地區總部,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在整體外資投資方面,去年有超過300家外資企業來到香港,而美國的企業數字也有所增加,增加了34家,較前年增加了4間,「這顯示出香港的發展機會仍是非常強大的。」

東盟中東企業紛來港搶商機

香港近年積極拓展東盟及中東市場,已見到一定成果。丘應樺在專訪中指出,已有不少東盟及中東企業在香港開展了業務,並正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最近一個沙特阿拉伯ETF在香港上市,迪拜也在香港設立了一個辦事處。另外,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帶團去了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其後泰國的一家超市(BigC)也進駐香港,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

丘應樺表示,若未來開設更多辦事處,進一步推廣香港的商機,料可吸引更多中東、東盟的公司來香港發展,也能夠帶領香港企業走出去,到當地發展,促進更多經貿及文化旅遊往來。

商經局沒有統計數字直接顯示香港與個別經濟體締結自貿協定後所帶來的經濟收益,但有整體情況的統計,統計顯示2020年至2022年香港與自貿協定夥伴的貨物貿易總額,分別為54,721億港元、68,810億港元及61,648億港元;至於直接投資流入香港的總額依次為4,818億港元、3,457億港元及3,638億港元。

至於9,000多家海外駐港公司,政府統計處則指他們在香港的總就業人數約為46.8萬人。

根據商經局資料,香港至今已與20個經濟體簽訂8份自由貿易協定(自貿協定),有關經濟體為中國內地、澳門特區、新西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即冰島、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智利、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國、格魯吉亞及澳洲。丘應樺透露,目前正在和秘魯就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同時也在和其他國家就投資保護協定進行洽談,比如巴林、孟加拉和沙特阿拉伯等。

對於香港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時間表,丘應樺表示仍需要經過各國內部的核准程序。按照條款,他們有18個月的時間審議。香港正在努力爭取盡快通過會員加入程序,希望能夠盡快加入。

與美商界聯繫 

美國是香港主要出口市場,各界都關注美商對香港營商環境的取態。去年曾到美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的丘應樺在專訪中說,「美國商界對香港的營商環境看法仍是非常正面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0%的商會成員對香港的商業發展持正面看法,也希望利用香港作為一個平台,進一步進入大灣區發展。」他表示,會不斷與美國商界保持密切接觸,向他們反映香港的真實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8,600萬,其中香港就有700多萬人口,這使得香港作為一個平台,能夠為大灣區提供連接世界其他地方的機會。」丘應樺引述美國商會表示,香港在這一平台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美國商界看來,中國內地市場是蓬勃發展的;而香港作為一個平台,可以幫助他們進入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

不過,對於美國要求港貨標「中國製造」的舉措,丘應樺認為,這確實影響了港美之間的經貿關係。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小組已對此類措施有裁決,認為它們違反了世界貿易的規定,要求美國遵守該項決定並撤銷對香港不合理的限制。

另外,就美國眾議院要求取消對香港駐美經貿辦目前享有的特權和豁免,丘應樺表示香港正在密切留意這一事項的發展,並做好所有準備,「希望美國能重新考慮他們提出的這些法案,這些行動只會是損人又不利己。從長遠來看,尋求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對於維護和增進兩地之間的友好關係與經貿合作,是更理性和有利的做法。」

丘應樺說:「國際關係日新月異,香港只需要做好本分,開拓更多不同的市場,並利用香港的優勢來保障本地的利益和助力國家的經濟發展。」

力爭CEPA再擴容

香港與內地簽訂CEPA協議已經20年,丘應樺在專訪中讚揚CEPA對香港經濟有莫大貢獻,希望CEPA能夠繼續優化協議內容,便利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例如在服務領域開放更多機會,對專業人士如建築師、律師、醫生和會計師設立公司,以及資格互認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另亦希望放寬資本規定,方便港企及專業人士在內地發展。

他表示,CEPA的好處在於它提供了高度的開放安排,讓港企不僅在進口時享受稅收優惠,也在貿易方面取得顯著增長,帶動港企進入內地市場。自簽署CEPA以來,港企的關稅在20年內減少了97%,這使得貿易總額從1,500多億元增長到4.6萬多億元,平均每年增長約6%,「這對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是一個非常有利的發展」。

他指出,許多香港中小企業都希望開拓大灣區市場。貿發局在大灣區設立了辦事處,為中小企業進入大灣區市場提供支援,協助企業了解當今大灣區的商業環境。貿發局也舉辦了多種培訓、座談會和展銷會,介紹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幫助企業與大灣區對接。商經局將繼續致力於這項工作,並希望利用「一帶一路」辦公室作為平台,吸引更多中小企業,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進入大灣區市場。內地企業也可以藉着與香港的聯繫,「走出去」走向全球。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