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交付運營方,移泊到了上海寶山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即將開啟全新的運營旅程。
總台記者 盛瑾瑜:目前,「愛達·魔都號」的各職能部門已全部就位,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300名船員已登船,進行各項演練與崗位培訓,各類物資也按計劃運送至船上,標誌着全船已經全面進入衝刺階段。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即將迎接八方遊客,從這裏啟航,出發遠洋。

總台記者 盛瑾瑜: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長323.6米,寬37.2米,總噸位13.55萬噸。全船20層甲板,可以容納超過5000位乘客。在超過4萬平方米的公共區域配置了餐廳、劇院、健身房等設施。這樣的體量好比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總台記者 盛瑾瑜:畫面中密密麻麻的線纜是郵輪的神經和血管,全船電纜長度是普通船的40倍,總長4000多公里,相當於上海到拉薩的距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機電設備,全船有超過2500萬個零部件,是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面對如此龐大複雜的系統,造船公司專門為大型郵輪開發了一套六維的數字化系統,把內裝、結構、管系三個模型放到同一個三維空間裏匹配,再把生產計劃也就是時間、成本、運營功能加入其中,從而打通了設計、採購、物流等繁雜多樣的信息化流程。突破了現實空間的結構性限制,從而實現了更進一步的能力升級。

總台記者 盛瑾瑜:郵輪不僅是一艘船,更是一個移動的星級酒店,5甲板至10甲板是客房區。陽台房是郵輪上最受歡迎的房型,和內艙房相比面積更大,各項設施一應俱全。
總台記者 盛瑾瑜:郵輪內裝和普通室內裝飾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材料還是外形都有嚴格的國際標準,造船公司也是跨行業、跨地區吸納全球供應商,歷時5年的合作過程中,直接拉動了國內各供應系統企業從材料供應到技術國產化迭代升級。
總台記者 盛瑾瑜: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中國的船舶工業,從最初的散貨船到如今的大型郵輪,背後是中國船舶工業不斷挺進的創新能力和過硬的技術實力。
(來源:央視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