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大話」指誇大失實的言論。那「大大話話」又是否指很大的謊言呢?且看以下個案:
佐治10月底從香港飛往多倫多慶祝其父親100歲壽辰,12月初返港。
有人會說他「大大話話」出了去三個月。其實整個離港期只有個多月,說成三個月未免有點兒誇張。
為此,廣東人的「大大話話」是指所說的非盡虛假,只是帶點誇張,又或大大概概、粗粗略略。
示例1:
Leo,聽講你情史多籮籮喎!
咁睇得起我?不過由細到大,「大大話話」三幾打女朋友都有嘅!(「打」讀「打2-1」,dozen 的音譯,1打=12)
有天在巴士上聽到有兩位老人家高談闊論,當中涉及了一個廣東話用詞「假假地」:
我阿爺係進士,我老豆係中山大學教授,而我「假假地」都「浸過鹹水」(曾往外國留學)!
老陳咪住先,話「假假地」,咁真浸過定假浸過呀?
實不相瞞,我讀嗰間係「野雞大學」(非官方認可或規模較小的私立大學,早年美國有很多這類型的學府),所以咪話「假假地」囉!
就上述對白,究竟「假假地」說真的還是說假的呢?先看以下示例:
陳伯伯眼看兒子遊手好閒,「狠狠地」罵了他一頓。
「狠狠地」指「重重地」,意味着在程度上比較「重」。如是者,「假假地」應在程度上比較「假」。然而,真是真,假是假,沒有半真半假、真多一點或假多一點。據筆者的考究,「假假地」與「好歹」同義,亦即有「無論如何」的意思。以老陳為例:他讀的是「野雞大學」,但亦算大學;又或他在留學期間無心向學,並沒完成大學課程,但無論如何,他「浸過鹹水」是沒花沒假的。
一般人都認為曾讀大學的學識已達一定水準。然而不少人雖曾讀大學但是混混的;當事人心知水準有限,所以人前都不敢吹噓自己的學歷,但又心有不甘,於是乎如有人有譏笑他這方面的意圖,他或會反應如下:
我「假假地」都讀過大學
綜合而言,廣東人所說的「假假地」隱含着「不大正統」、「名不符實」的意味。為此,我們不會說「李嘉欣假假地都係香港小姐冠軍」、「香港假假地都係國際金融中心」等。
示例2:
我「假假地」都係議員,返內地「居然」畀海關人員將我嘅手提行李包反轉咁搜,條氣有啲唔順囉!
唔係愛國愛港都做唔到議員喇,好似你唔應該受咁嘅待遇喎!咁你有冇「撻朵」(表示顯赫身份)呀?
諗深一層,我算老幾;而家唔同舊時,官官相衛,玩畀面派對,個海關咁做只係一視同仁、盡忠職守,咁至突顯咗我哋新中國已經進入文明時代吖嘛!
上述議員把「假假地」納入其言論中,筆者對用詞的恰當性有所保留,皆因他的議員身份絕對正統。
近年香港不少新生代奉行「大粵語主義」——粵語的魅力「無與倫比」,並認為當中包含不少「獨有」的精警用詞。作為「粵語保育傳承」的最前線推導者,筆者則有所質疑。
廣東話有句:
擇日不如撞日
舊時民間迷信,舉凡一些重大事情,如嫁娶、動土等均會選擇於吉日進行,這個特殊的選擇叫「擇日」。「撞」指碰巧遇到,「撞日」借指現在。「擇日不如撞日」指與其另外選擇一個日子/好日子去辦某件事情,不如現在就辦。
示例3:
成30年冇見,今日竟然撞返,搵日出嚟敘下舊!
「擇日不如撞日」,就過對面麥記坐陣喇!
當大家都認為廣東人只用上「擇日不如撞日」這六個字就能把意圖的重點明快地表達出來時,筆者提供了以下的一段描述:
《通俗常言疏證·時日·揀日不如撞日》引《蝴蝶夢劇》:「揀日不如撞日,就是今日好。」
原來「擇日不如撞日」是從「揀日不如撞日」演變過來。「揀」者「擇」也,何者為「先」,不言而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