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輝

區議會選舉臨近投票日,就過往的香港選舉到了這個時候,早已變成候選人之間互相攻擊、扯後腿的「政治肉搏」,原本選舉理應關注民生、社會、經濟、青年等議題變得不再吸睛,陷入了為選而選的劣質民主選舉之中。而今次的區議會選舉我們可以見到,各區候選人仍然在社區努力向市民拜票,闡述自己的政綱,回答市民的問題,對社區發展給予解題思路,這樣的選舉文化建立,絕對是香港走向良性選舉的重要標誌。

過往的香港選舉可謂一屆比一屆「熱鬧」,話題更是一屆比一屆更加「辛辣」,吸引媒體報道和市民眼球。但這些空洞的政治攻防,往往陷入了「那對手又如何」的比爛邏輯中,一方攻擊一方,另外一方予以回擊,選舉本身理應聚焦的議題早已拋諸腦後。這樣的選舉過程,雖然掀起了市民的投票熱情,但這樣的選舉造成的結果,便是這些爭拗被延續到議會之中,最終令議會的運作幾乎陷入停滯。

有聚焦選舉的學者分析,引起對候選人的厭惡甚至憎恨,是提高選民參與熱情和參與度的一大方法。但我們需要理性思考的是,難道讓一個我不喜歡的人落選,就是選舉的意義所在嗎?為什麼要讓選舉陷入喜歡與討厭的二元對立之中?相信對香港發展有所期望和關注和市民,都會看到當中的問題。

告別以往的「政治攻防」

完善選舉制度和完善地區治理體系,便是希望解決其中的問題。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讓候選人之間有根本共識,是香港選舉制度完善的關鍵,也是過往所缺失的重要關鍵。從之前的立法會選舉再到今次的區議會選舉都可見到,比拚政綱、比拚過往成績成為候選人之間競爭的焦點。雖然這樣的方式不似政治攻防般吸引眼球,但卻是實實在在地探討香港發展的方向。

理性辯論與對話、聚焦民生、經濟等重要議題、不陷入情緒化抹黑和攻擊,這便是香港選舉工程正在逐漸形成的新文化。這使得參與今次的區議會選舉多了一層重要的意義,大家踴躍投票不僅是對候選人理念和政綱的支持,更是對良性選舉文化的信任和認可。12月10日,一起為良性選舉文化投上自己的信任票。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