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敖敏輝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在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接受媒體訪問。

鄭永年表示,過去10年,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是共建「一帶一路」1.0版,接下來有望進入2.0階段。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八項行動」,相當一部分內容都是聚焦經濟民生,可以預見,2.0版共建「一帶一路」,將更注重給參與國家和地區的老百姓帶來更多的民生福祉。

談到中國式現代化,鄭永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重要抓手。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他表示,傳統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但近年來「馬力」已經顯得動力不足,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不如過去40多年。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例,當前建設高峰已過,如果再大規模、高頻次建設基礎設施,可能造成資源、資金的浪費。外貿方面,貿易保護主義、脫鈎斷鏈等反全球化趨勢,也使得出口較難出現大幅度增長。消費方面,雖然今年的五一假期、十一黃金周的人流量明顯上升,但消費比例卻有所下降。結合團隊最新的研究,鄭永年提出,基礎科學、應用技術和金融支持,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的「三駕馬車」,粵港澳大灣區在這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基礎。

基礎科研方面,珠三角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多所大灣區合辦大學,香港方面的優勢則更為明顯,基礎研究極具影響力。在應用技術方面,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快速發展,廣州、東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創新技術轉化能力居世界前列;在金融支持方面,香港具有獨特優勢。

「未來,大灣區要以新的『三駕馬車』驅動舊的『三駕馬車』,在優勢互補中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大灣區內企業不能『內卷』,應積極地『走出去』,灣區需要一大批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跨國企業。」鄭永年說。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