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樓市表現持續疲弱,發展商買地審慎,年內出現多幅住宅官地流標。高力香港昨日發表報告指出,總結2023年政府賣地成績,於過去11個月政府及「一鐵一局」共推出9個項目,有6個流標,是本港土地供應史上出現最多流標宗數的一年,並預期政府全年賣地收入難以達標。高力建議政府考慮以減低發展成本為目標,優化地皮審批及建造程序,並審視在現時市況下賣地表的優先次序,當中金鐘及灣仔商業地最少推遲至下個財政年度才推出市場等,或可緩解流標情況。

今年6地流標 史上最多

高力表示,年初至今政府只售出3幅住宅地,成交價共逾132億元。高力亞洲估價及諮詢服務行政董事周若瑜表示,今年共有6幅土地流標(包括三幅住宅官地:赤柱環角道、荃灣油柑頭及東涌第106B區,而一鐵一局分別是小蠔灣第一期發展項目、觀塘市中心第四及第五發展區項目第106B區,以及東涌東站項目),是本港土地供應史上出現最多流標次數的一年。

對此,她解釋指,主要因為地產商投資大型發展項目面對不同壓力,包括住宅一手市場反應淡靜、不少貨尾單位積存、未來兩三年供應增多、高息加重資金成本,以及某些地皮發展時間長令風險增加,各因素皆減低發展商投標意慾。另一方面,息口持續高企,加上經濟復甦步伐較預期慢,準買家入巿心態仍然保守,估計明年樓價下調趨勢將持續,這亦會影響明年地價。

綑綁式地皮發展損意慾

高力香港的估價及諮詢服務主管鄭亥延亦指,現時地皮發展限制多、欠靈活性,以荃灣油柑頭首置上車盤地皮為例,必須建設政府設施,包括展能中心暨嚴重弱智人士宿舍,令建築成本與整個項目的總投資額不相符,入標地價再低也計不到有合理利潤,最終只收到一份標書,並流標收場。這種綑綁式地皮發展將風險轉嫁發展商,若未來仍多以這種模式推地,可預期流標情況將更普遍。

鄭亥延建議,政府應以減低發展成本為目標,優化審批及建造程序,包括縮短土地出售後等待入伙紙與發出滿意紙的時間、減省建築圖則的瑣碎要求、放寬興建地庫停車場,以及只在合適的私人發展土地要求配置社福設施等,方能減輕發展商對建造成本上漲、發展時間延長而導致利息支出大增及風險提高等憂慮,刺激其發展意人慾。

高力香港研究部主管李婉茵補充指,隨着未來有更多新市鎮地皮推出,新發展區的整體規劃及路線圖對吸引發展商參與至關重要。原先預計2023/24財政年度的賣地收入目標約850億元,現僅售出2幅地皮,大概有71億元收入,加上之前補地價收入約50億元,總收入共約121億元,僅佔全年賣地目標14%,可見餘下時間也難以達標。

灣仔金鐘商地推遲一年賣

灣仔和金鐘長遠缺乏新寫字樓供應,她認為兩幅地皮具投資價值,不急於短期內再推商業地皮,否則很大機會再流標。政府應重新審視現市況下推出地皮的優先次序,考慮將商業地最少推遲至下個財政年度。元朗三合一工業用地,由於將用於容納棕地作業者,有利北部都會區收地程序,因此有需要優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