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因疫情停辦3年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再次舉行,結果已經公布,參與評估的小三、小六、中三學生,中英數三個科目的達標率均下跌。學生是未來香港社會生產力來源,疫情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造成衝擊,教育局與學校須研究用新教學法,及早加固學生基礎能力,讓他們有更好基礎條件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長遠恢復社會競爭力。

必須強調,TSA的初心,不是用以評估個別學生的能力,而是評估全港學生整體能力。過往有學校為了提升學生TSA表現而進行「操卷」訓練,徒添學生學習壓力,並不可取。換個角度看,TSA結果走高或走低,也與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也有一定關係,香港學校一貫採用的依靠操練的「填鴨式教育」方式是否有益於學生和社會,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學生學習的根基除了腦袋內的知識庫,也在於學習的動機。疫情期間,學校上課都要改為網課進行。有人說,學生在家中通過互聯網上課,師生互動、同學互動與以往有別,在家學習也缺失了在校上課的集中氣氛,稍為少些定力就會出現疏懶、不在狀態的情況,難免削弱學習能力。不過,如這結果是學生TSA表現下降的主因,某程度上也在反映本港教育系統長年依賴學生被動學習,學生缺乏主動探求知識、自我培訓的動機。

在知識高速流通的今天,勞動人口持續學習是增強社會競爭力的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努力學習是重要,但教學方法同樣不可忽略,師生互相配合,才可把教學效果相得益彰。

中英數是學生基礎知識,有了這方面的根基,學習其他科學和人文科目才可事半功倍。需要承認的是,課堂教授的知識始終有限,唯有正確引導學生在課餘時間仍會自我練習,學習方會徹底到位,並建立他們成長後持續學習的意識,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中緊跟潮流,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這也是突破香港教育難點的鑰匙所在。

靠操練、背誦把知識活剝生吞,並非完全理想的做法。無疑,數學的基本公式,或者重要的中英文詞彙語法,的確是需要學生記熟,但如果要令學生靈活運用,一定要在教學和評核方法上提質增效,既要平衡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要刺激學生學習動機。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不論學習語言還是學習運算,都有大量教學視頻值得參考,教育局和學校應鼓勵前線教學人員鑽研,找出新法教育學生,令學生踴躍學習,並且有信心應付未來考試和人生其他挑戰。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