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曹縣張康村有成群白鷺蹁躚飛舞。
◆俯瞰鸛雀樓景區。
◆梁村的稻田風光與農村風貌交相輝映。
◆山西省運城市黃河岸畔美景如畫。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一批優質的黃河文化旅遊產品正加速湧現,豐富了人們的出遊選擇。從山東黃河故道古村到山西名勝鸛雀樓,再到黃河支流汾河河畔稻花飄香,經持續治理生態環境,深挖黃河文化底蘊,黃河流域周邊的鄉村面貌一新,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可謂水清、河暢、岸綠、景美、人富足,處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更吸引全國遊客慕名而來,欣賞黃河風光,感受黃河文化。 ◆文:綜合新華社報道 圖:新華社

以山東菏澤曹縣部分古村為例,每逢旅遊旺季,張康村周邊佔地百餘畝的圍村林便會成為遊客觀賞拍照的好去處。由於比鄰黃河故道遺存的萬畝荷塘濕地,這裏的刺槐和楊樹鬱鬱葱葱,成群的白鷺或蹁躚飛舞,或嬉戲覓食,觀鳥台上的攝影機位頗受歡迎。

作為黃河入魯第一市,菏澤境內的黃河蜿蜒185公里。在曹縣,為了讓黃河故道古村面貌一新,當地近年來結合黃河故道自然資源稟賦,深挖文化底蘊,不斷治理生態環境,發展特色文化旅遊項目。曹縣魏灣鎮黨委副書記張健說:「我們多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鄉村產業發展、傳統文化傳承等方面強落實、補短板,打造『醉美魏灣』品牌,取得一定成效。如今的魏灣鎮,家家戶戶推窗見綠,故道古村煥發新顏。」

同時,針對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低,年輕勞動力外流,曹縣依託鄉村文旅延伸農業產業鏈。在距張康村不遠的董樓村,遊客們可以在生態種植園的聖女果區裏體驗採摘樂趣。村企生產車間裏,當地特產蓮藕變成一罐罐包裝精美的藕粉,不僅成為遊客的伴手禮,還通過電商直播間銷往全國。

古村有了嶄新的發展前景,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創業。有的人發展農特產品電商直播,有的人從事觀賞旅遊、研學旅遊、沉浸式體驗遊,有的人致力於古村落傳統文化保護及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這些新興業態正在帶動古村群眾增收致富。

如今,「夏採蓮子冬挖藕」的風光,不僅成為當地鄉村文旅特色,更為黃河故道古村產業升級注入新內涵。曹縣精心打造的黃河故道濕地公園,成為遠近知名的旅遊景點。萬畝荷塘、萬畝稻田、萬畝花海、萬畝森林等生態項目帶動周邊村民從傳統種植養殖業向現代農業、旅遊住宿餐飲業等綜合業態轉型。

曹縣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說,將繼續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優勢,不斷改善古村生態、人文和產業發展環境,讓黃河故道成為支撐地方發展的生態走廊。

鸛雀樓下譜新篇

迎面跑來的黃河大鐵牛、牽手相望的崔鶯鶯和張生、吟誦詩歌的王之渙……夜幕降臨,在黃河東岸的蒲州古城邊,一場融合古今的光影秀映照在宏偉的鸛雀樓上,引得觀眾陣陣喝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因詩詞而名揚天下的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連日來舉辦了落日打卡、主題光影秀、露營賞月、文藝表演、美食品嘗等系列活動,吸引數萬名遊客前來體驗。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原用於軍事瞭望,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經唐歷宋,存世700餘年,在金元光元年與蒲津橋同時焚毀於戰火中。1997年當地政府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鸛雀樓,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

「今之鸛雀樓,外觀三層四簷,樓內空間六層,主體為仿唐式建築。」鸛雀樓景區講解員趙文佳介紹說,樓內各層分別有《中都蒲阪繁盛圖》木質彩塑、《築樓戍邊》壁畫、詩詞名家名作展,以多種形式再現河東大地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鸛雀樓最高層,一座王之渙寬展衣袖、憑風而立的雕像,彷彿正在吟誦着那首《登鸛雀樓》。極目遠眺,寬廣雄渾的黃河奔騰遠去,近處百畝花海鮮艷奪目。來自西安的遊客說:「觀名樓氣勢,賞黃河美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美好意境,感覺不虛此行。」

近年來,永濟市圍繞全域旅遊提升,圍繞詩詞、黃河文化主題,在鸛雀樓內部進行文化布展,外部實施濕地花海景觀工程。永濟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薛翠鳳介紹說,在鸛雀樓周邊鄉村振興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中,已建和在建的便民服務中心、詩詞小屋、沿黃河生態工程,將為遊客展現出一個全年有綠、步步皆景、深度體驗的鸛雀樓新詩篇。

汾河岸畔稻花香

正是水稻成熟時,在山西省平遙縣梁村,成片的水稻泛着金黃色的光澤在風中搖曳,淡淡的稻香飄滿整個村子,一派豐收景象。梁村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村莊,雖然地處北方,但因緊鄰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這裏自古就有種水稻的傳統,但在過去的許多年間,村裏人已經很少再吃到自家種的稻米。「種水稻不掙錢,有幾年水也不怎麼好,村裏人就三三兩兩地種點豆子、玉米。勞力都出去打工了,地裏頭管得也少。」村民毛志剛說。

近年來,隨着平遙縣傳統古村落保護力度的加大,情況發生了變化。2022年4月,平遙縣被評為國家級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為了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平遙縣對縣域內環境進行大力整治,還成立了城鄉融合發展有限公司,承擔着休閒觀光、生態恢復及生態保護服務、市政設施管理、文物文化遺址保護服務等工作。

梁村以及附近的西源祠村是平遙縣特色農業種植項目的主要區域,平遙縣在這裏定下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通過流轉土地約590畝,進一步擴大蓮藕、水稻種植規模,增加蔬菜、油葵、小雜糧、薯類等種植,豐富種植品種,打造一定規模的無公害富硒農作物農業基地,建設集耕種、加工、體驗為一體的高顏值平遙後花園、高標準休閒度假區。

「現在梁村的水稻種植面積有150畝,往田壟上一站,底下滿是金黃色的水稻,四周的梯田上我們種上了油葵和油菜花,不僅產量高,而且極具觀賞性,跟古村落的風貌相呼應。」平遙縣城鄉融合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繼耀說。

目前,地處黃河流域的平遙縣已經開展傳統村落連片區縣域統籌綜合整治項目以及傳統村落連片區7村綜合整治項目,通過以城帶村、以村促城,梁村等傳統村落在休閒觀光、生態恢復、文物文化遺址保護等方面發力,傳統村落保護及特色農業種植成為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