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在北京》劇照。圖為主演陳展鵬(左)和吳若希。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薇 深圳報道)在TVB翡翠台和埋堆堆App熱播的《香港人在北京》周五晚上正式收官,社交媒體上,內地、香港的追劇觀眾紛紛表示不捨。憑着新穎的題材、溫馨幽默的劇情和緊切港人北上發展的社會熱點,該劇自開播以來就強勢佔據多個微博高位熱搜榜。劇中對兩地語言文化、職場文化、地域飲食文化和人文交往差異的展現,令不少追劇的「北漂」港人直呼「真實」和「貼地氣」。不少港人覺得透過劇集,能看到自己的北上故事。而對內地觀眾來說,追劇過程不僅反向學習了香港文化中的一些「潮語」,也能理解香港人的思維、表達方式。

「北京也太大了吧!」這是港人陳貴和2006年初到北京求學時的直觀感受。與劇中主角徐港仁和Helen夫妻一樣,陳貴和一到北京,就被這座城市宏偉的建築所吸引。陳貴和在深圳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回憶當年」,他深深記得,自己拿着二三十公斤重的行李走進清華的校門,同學和他說研究生宿舍並不遠,但他卻走得滿頭大汗。在北京,為了能吃到「掉渣餅」,他提前一站下地鐵,卻整整走了四十多分鐘才抵達下一站。「剛到北京時,我總懷疑自己走錯路,這種感受在香港一定不會有。」

◆陳貴和(左一)在北京和朋友們一起玩冰球。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語言表述不同引笑點

陳貴和笑稱,自己看《香港人在北京》時,總覺得主角們在演繹自己的「北漂」生活。例如在抖音上最廣為傳播的「尿袋」(即充電寶)誤會,就很能代表香港人北上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兩地對進口影片的翻譯名不同,經常是我說的電影內地同學聽不懂,他們說的我不知道,需要自己去搜索。」陳貴和還舉例「Ice cream」,香港叫雪糕,台灣叫冰激淋,老北京人喜歡說冰棍兒,雖然說的都是中文,但因語言表述習慣不同,難免會有人理解錯。

在內地微博平台上,針對劇中語言不同碰撞的笑點,亦有網友稱讚編劇一定是個「香港資深北漂」。例如徐港仁被「降職」,秘書說的是「你是被擼下來了」,而不是「燉冬菇」,這也間接向香港觀眾普及了內地「網絡潮語」。

「我看網友彈幕,很多人評價說『劇情高能』『很有梗』,這些詞彙讓我有新的學習。」徐港仁飾演者陳展鵬更是直言,拍攝期間自己戲裏戲外都在學習新詞,「兩地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真的好有趣。」

體驗特色美食融當地文化

除了語言,在《香港人在北京》中,徐港仁一家融入內地的過程還需要適應北京的餐飲,如體驗滷煮、豆汁;適應北京的交通,如特色堵車和「東南西北」方位表達;適應內地職場文化,如應酬要喝酒,商務拉單需靠人脈……

而這些,在陳貴和看來,也是每個北上港人融入當地文化前需經歷的「必修課」。作為北京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創會主席,陳貴和每一年帶隊香港年輕人北上都會讓大家體驗豆汁,或去北京胡同裏騎單車,「豆汁的確很難適應,但我還是會推薦同學們試試,因為飲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讓大家更快融入北京的氛圍。」

而一旦適應了北京文化,愛上北京便是分分鐘的事兒。「北京非常適合生活,我們拍完戲都不捨得走。」陳展鵬笑稱,自己已經在期待下一個北京開工的機會,希望可以是冬天,能看看雪。

內地職場文化全靠「悟」

但同時,陳貴和亦提醒,北京的生活固然舒適,但要適應內地的職場文化還得靠「悟」,像《香港人在北京》的劇情所展示的一樣。「兩邊的職場文化完全不同,從語言表達層面來說,香港說話比較直白,內地有很多「彎彎繞繞」,有時候你會不知道別人的一句話,自己理解多了還是理解少了,這只能靠經驗。」他舉例,在香港老闆讓馬上做的事情,可能當晚就得做出來。而在內地,部門主管說給五天,可能上一級給了七天,老闆給了九天,「這些都挺有意思。」

北上港青野生普通話征服同事

2012年,從香港的大學畢業後,均均用「逃離」形容自己離港北上的行為。在香港出生,在香港讀書,她比身邊的朋友更迫切想知道香港以外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喜歡電影也喜歡拍攝,均均不顧家人反對成為了內地「北漂」一族。「其實也有猶豫過北京還是上海,但上海廣告公司比較多,想做電影還是得北京。」

港青均均。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住青旅體驗到內地文化融合

彼時,樂視正處於巔峰時期,均均在學校推薦下順利拿到實習offer,成為「電影投資編審崗」的一員。但只有800元人民幣的實習補貼,讓她只能選擇入住北京的青年旅館。而也正是這樣的機緣,讓均均看到了內地年輕群體的活力與包容。「當時大家都在說香港人更有國際視野,但我反而覺得,內地的朋友們更願意學習,氛圍很好。」來來往往的背包客、天南地北的年輕人,五花八門的職業讓均均體驗到了香港不曾有過的文化大融合。

但與生活相對應的,職場文化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初期我也是被『歧視』的,就像《香港人在北京》裏徐港仁要『尿袋』一樣,我和同事要『手指』,結果他們讓我去衞生間。」均均笑稱,在香港「手指」是USB儲存盤的意思,但在內地大家會以為是衞生間裏的「手紙」。

同事們不僅覺得均均說話聽不懂,也會覺得她的輸入法都是繁體字,看不懂。「遇到友善的人會遷就我說英文,但更多人會和我講『你說話我們聽不懂』。所以我第一次到北京就給自己立了一個小目標,普通話考試要考到二甲。」如今她能用着流利且帶兒化音的普通話和香港文匯報記者對話。均均表示至今普通話目標也沒完成,但時間讓她的「野生普通話」成功征服同事。

不過,與十年前的職場文化不同,現在內地企業更願意招聘香港人,而內地年輕人也更願意接納身邊有一個帶着「港普」的同事。「要說兩地職場的不同,那就是香港更重視經驗,但內地年輕人更有話語權。」均均認為內地整體工作氛圍比香港更卷,熬夜、加班都是常態,但同時企業也會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內地發展很快,香港年輕人在這邊,接納的文化更多,新鮮事物更多,視野會更開拓。」

薪資職級成北上痛點 港青冀做到高管外派北京

收入和職級是勸退一些香港人北上的因素之一。在《香港人在北京》中,女主角Helen在香港是大律師,年薪百萬港幣,北上發展卻不得不接受從底層做起的現實。雖然掛着「顧問」頭銜,從事的卻是幫忙複印、拿快遞的助理崗,有落差的不僅是收入,還有心理。

陳貴和在清華大學。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在北京,可能老闆給你開一月三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薪水就覺得非常高了。但同樣的能力水平,在香港三萬元只是一個起點薪水。」陳貴和在北京讀書、工作八年多,最後仍決定回港就業,關鍵考量就是收入。

從清華大學讀完法學博士後,陳貴和曾嘗試向北京的國企和央企投簡歷,但因職級、經驗關係,薪資始終無法滿足預期。考慮到在香港有房,加上父母也年紀漸長,陳貴和最終決定回港並在有國資背景的企業工作,伺機再尋找北上就業的機會。「只要在北京呆上兩三年,就會發現內地生活非常舒服。現在香港能留住我的,就只剩下收入了。」陳貴和坦言,只有「北漂」過才會明白,內地生活的好,他希望能和劇中徐港仁一樣,在香港企業做到高管級別再外派到北京,「那收入會很不一樣」。

十年打拚薪資飛躍式增長

港人均均在內地工作生活了十餘年,她深深記得,自己初入內地職場時,實習薪資只有2,800元。「當時的公司和我說,即便過了實習期收入也只有3,000元。因為在香港肯德基打臨工也能有這個收入,我選擇了離職。」

不過,均均很快就發現,2012年前後,在內地的畢業生薪資水平差不多就是這個水平。考慮再三,她選擇在一家公關公司裏從事導演助理一職,繼續逐夢影視圈。「那一年春節回港,我的月薪是3,500元。」均均的父母知道後,對她進行了毫不客氣的「嘲笑」,「他們都勸我回去,也覺得我會堅持不下去,但我那會比較倔強」。

均均回憶,彼時自己從事媒體工作的朋友們,在香港最低工資都有八千多港幣,自己的起點比大家低很多。但十年過去,在同一家公關公司裏未曾跳槽過的她,不僅獲得老闆賞識成為了視覺創意部門的主管,而且收入也隨着企業的壯大實現飛躍式增長。

「現在讓我回香港工作,我可能會回不去。」不僅是對北京生活的習慣,也是均均所從事的細分行業在香港沒有同類崗位,「我們公司是做大型活動諮詢和汽車新品發布會的,如果一定要去類比,香港相近崗位只有策展或做演唱會,規模、市場都比較小」。

《香港人在北京》總監製:北上魅力需親身體會

2002年,在曾志偉的介紹下,已在香港打拚十餘年的鍾澍佳決定來內地拍戲,自此他開啟了長達20年的「北漂」生活。重返TVB,《香港人在北京》是總監製鍾澍佳的回歸首作,該劇改編自他十年前的一個電影劇本,劇中不少的故事和細節都源於鍾澍佳和朋友的真實見聞。

《香港人在北京》總監製鍾澍佳。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鍾澍佳直言很多香港人對內地城市的了解還停留在很久以前,或者是通過內地電視劇產生的想像。「我想通過這部劇讓香港人了解內地不同城市的發展,從而多點了解國家是怎麼樣的,現在的北京跟以前的北京已完全不同!」

鍾澍佳舉例,在來北京之前,自己不僅不懂「東西南北」,對「多少米」這種距離概念也停留在奧運會的百米衝刺裏。「有一次我想去鵬潤大廈,途中遇到堵車,司機和我說下車拐個彎就到了,結果我走了20多分鐘。」鍾澍佳笑稱,北京不僅城市大、建築物大、馬路也很寬,給人的「宏偉」之感是他在香港所無法體驗的。

此外,北京的文化、氣候、生活節奏也讓鍾澍佳以及《香港人在北京》的主創團隊們深深着迷。陳展鵬稱讚10月的北京風景美氣候好,下了戲自己會和太太去騎單車。同時也會和同組演員組飛盤局、玩密室逃脫和劇本殺。「香港壓力太大了,但在內地是有生活的。所以在拍完後,很多演員都不想走了。」鍾澍佳說,內地的魅力需要大家去體驗才能明白。

倡有興趣北上港青勇敢嘗試

「如果有興趣北上,我會建議年輕人早點去,可以交到更多朋友,也能嘗試更多新職業。同樣的機會在香港非常少,香港的試錯成本太高了。」鍾澍佳建議,有興趣「北漂」的年輕人應該勇敢踏出這一步,年輕一代優勢是沒有包袱,發展空間更大。「失敗也沒關係,也能獲得很好的經驗。」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