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精武體育會成員合影。
◆香港精武體育會主席柯俊龍表示,精武一家,不分門派。
◆黃耀球(中)指導徒弟練習拳法。
◆李孝全展示八卦拳功夫。
◆鍾秀霞展示功夫。
◆黃飛鴻第三代弟子張本良展示功夫。

江湖有多大?大到可以包容眾多門派。江湖有多小?小到可以匯於一室之內。香港的武林江湖,可在九龍鬧市的一處窺得一二:二三十門功夫的傳人聚於此,結成香港精武體育會。「精武」一事,因霍元甲的辦學及電影《精武門》而聞名。不過,精武沒有「門」,或許才是香港精武百年的最好註腳—走進這道門的各門各派,助力中華武術文化拓展時空維度,傳到當代,傳向更遠的地方。 ◆文、圖:新華社

油麻地佐敦道,老舊的華豐大廈。上到13層,越過走廊上交錯的曬衣繩和雜物,即見一扇門,上方掛有一塊金字朱漆老匾。推開門,裏面是一間約120平方米的練功房。樓外,車水馬龍,市井繁華;門內,「刀光劍影」的「好戲」正在上演:身懷不同武藝的師父輪番登場,施展拳腳,傳學授徒,好不熱鬧。

無問門派 群英薈萃

每月的第四個周五下午,數十名平日輪流開班的師父紛至沓來。這一月一度的會務時間,也是師父們的相聚時刻。練功房一下熱鬧起來,滿是中氣十足的聲音。

正事商畢,大家默契地談笑出門,前往附近一處被戲稱為「飯堂」的老館。開幾桌席,大快朵頤,推杯換盞,閒聊敘舊,頗有幾分小說中武林大會的風範。

「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香港精武體育會主席柯俊龍說,聚會傳統延續幾十年了,自己知道每個人的口味,總是負責點菜。

「精武一家,不分門派。」師父們圍坐幾桌,年齡有差異,功夫路數也自不同。

精習詠春拳和太極拳的林展霆,習武的前十幾年竟主要靠自己勤力鑽研。後來,頗具悟性的他經介紹拜入葉問徒孫門下,更在師父過世後傳其衣缽。「詠春的特點是以靜制動。」他介紹,不行心意,只用精神。

八卦拳則以動制靜,在走轉中縱橫連環。作為「北拳南傳」代表人物傅振嵩的第二代傳人,李孝全跟隨多位師叔將傅家拳械學了齊全。不負所望,他助力傅氏八卦拳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詠春和八卦皆剛柔相濟,嶺南洪拳則以剛猛著稱,伴着一聲長嘯,硬打直上。黃飛鴻第三代弟子張本良是名退休的救生員,個頭不高,但一身腱子肉,聲稱「心肺功能極佳」。

高大的黃耀球拿手的卻是靈動的東江龍形拳。出拳時,他兩手捏起作龍頭狀,以意導形,壯實的身形現出輕巧之姿,仿若遊龍。

鍾秀霞是在座少有的女師父,面容謙和,彰顯數十年氣功功力。她是「半路出家」,兒子上學後才得空習武,如今已是教過上千人的名師了。

還有白鶴拳、蔡李佛拳、迷蹤羅漢拳……柯俊龍挨個介紹。

若問起各位加入精武大家庭的初衷,答案不謀而合:交流切磋,合力發展中華武術。

進入練功房,首先關注到的定是牆上滿滿的照片和牌匾:各個門派的師傳、歷屆成員的合影……百年故事一一展現,不知曾有多少香港武林中人從精武的大門來來往往。

環顧四周,只見大廳右側掛着一個沙袋,後面是插滿刀槍劍戟的武器架,另一側擺着幾個木人樁。

69歲的柯俊龍記得,自己第一次來此是1976年夏天,屋內沒有裝空調,經常練得大汗淋漓。裝潢幾經翻新,唯有沙袋的位置沒變過,一拳一拳記錄着學員的成長。

德為門檻 俠之大者

木人樁旁是一尊霍元甲像,後有一面復刻匾額,是孫中山題寫的「尚武精神」。

精武體育會由霍元甲等於1910年在上海創辦,孫中山領導的多名同盟會成員也參與其中,旨在通過武術教育培養志向堅定、體魄強健的青年,也為革命事業做準備。

其後幾年,精武影響日隆,海內外多地均成立分會。一眾香港學生也受到感染,於1922年創辦香港精武體育會,在上世紀上半葉諸多功夫南下傳播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一路傳承,是歷史最為完整的一支。

在香港,各項精武傳統也得以流傳:先驅們設計的精武裝、精武靴,依然是重要場合的統一裝束;用作基本功訓練的「精武十套」,仍由李孝全領銜教授。

傳承不止於此。在柯俊龍看來,練武沒什麼門檻,最重要的並非技巧與勤奮,而是武德,用「精武精神」即可概括:愛國、修身、正義、助人。

歷史上,香港精武體育會和本地愛國力量聯繫緊密。一些老人還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教育待興,香港精武還辦過義學。

在精武數十載,柯俊龍最難忘的就是1997年。那是「熱鬧而不平凡的一年」,精武同仁聯合香港武術界舉辦多場匯演,以中華武術慶祝香港回歸祖國。7月下旬那一場最為壯觀,可容納2,000餘人的修頓場館座無虛席。活動後嘉賓們「歡聚至深夜始散席」。

開放門戶 四海交友

百年來,香港精武的訪客,不問年齡職業,不分種族國籍。在這座國際化城市,幾乎每位師父都教過不少漂洋過海而來的「洋徒弟」,其中一些還把精武之名帶回家鄉,促成目前全球共80多個精武分會的格局。

七八年前,李孝全受邀去加拿大、菲律賓教學時,更親自聯絡當地各派武者,成立兩處分會,後來還經常前去交流。李孝全回憶,在國外,人們不僅對中國武術的招式感興趣,還向他詢問應該如何理解「精武精神」,他回答「就是要幫助弱小」。

在香港,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華武術就和泰拳、跆拳道等外來功夫競技切磋。香港精武體育會也隨之多元化發展,柯俊龍即專研空手道。「空手道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唐手』,博採多門武功精髓。」柯俊龍介紹,近年來他致力於不同國家功夫之間的交流。

「上武得道安天下,中武修德正身心」,慈善活動一直是香港精武的重要會務,多年來香港眾多募捐義演中皆有他們的身影。

2017年起,柯俊龍等首創精武武術段位制,設置相對普適的評判標準,以促進各門各派交流互進。練功房門口現掛有一張好似「風雲榜」的段位名單,上榜的有100餘名精武內外的武者。這一創設得到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的認可,希望通過精武大家庭推廣至世界武林。

在香港,慕名前來的學員日益增多,每周平均有數百名:退休後「逐夢武林」的李小龍「粉絲」、以強身健體為目標的小朋友、因喜愛龍來學龍形拳的外國人……師父們在精武均收取比外面低的學費,意在凝聚力量推廣傳統武術文化。

柯俊龍有一個心願——聯合香港武術同儕在此間召開世界性的武術大會,將「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神薪火相傳,將中華武術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