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中)主持記者會,公布「北都行動綱領」。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運輪基建發展藍圖
北都區發展概況

明年敲定項目方案 2027啟動收地程序 2032完成平整土地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及,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規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特區政府發展局昨日公布長達55頁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將北都劃分為四大部分,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園的發展定位(見表)。政府設立三個發展里程碑,包括2024年或之前為所有新土地發展項目建議土地項目和發展方案,2027年或之前為所有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2032年或之前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四成。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行動綱領預計,2023/24年度起的5年內收回700公頃土地,詳列各區域內擬建的交通基建項目,包括全長約18公里連接洪水橋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全長約10.7公里的北環線主線,預料2034年竣工。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預計最遲2027年為所有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並在2032年或之前平整四成土地和落成四成單位。

行動綱領將該區由之前計劃的三圈,細分為四個發展區域。甯漢豪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行動綱領是在「北都區」發展策略的基礎上提出深化,一方面報告了區內各個項目最新的發展情況,同時亦提出多項具體項目和新願景。

元朗南提供住宅3萬伙

其中,元朗、天水圍、洪水橋厦村、元朗南及流浮山一帶,因較近深圳前海及南山,將重點發展高端專業服務,集中在洪水橋厦村,包括金融、保險、法律仲裁等,已預留不小於200萬平方米商業用地,並有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流浮山發展數碼科技及生態旅遊,元朗南就以住宅為主,提供約3萬個單位。

河套三大樓明年落成

河套區港深創科園、牛潭尾一帶,將成為創新科技地帶,共有70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創科用途,相等於17個科學園。其中河套區首三座大樓明年落成,新田科技城首批土地2026年完成平整。

上水、粉嶺北、古洞北等靠近三個口岸,會成為商貿及產業區,政府辦公大樓也進駐該區。沙頭角、紅花嶺一帶,就會跟深圳共同研究發展成文化旅遊區。

甯漢豪指出,整個「北都區」項目要橫跨20年,但每年都有新工程開展,「區內可貢獻3,000公頃土地,當中1,400公頃為熟地,我們會在細節上作出調校。」近年政府加快收地,預計2023/24年度起的5年內要收回700公頃土地,當中大部分位於「北都區」。甯漢豪表示,當中有既定的收地補償制度,所需資金及進度可以計算出來,有信心可以控制得到,不會對政府財政構成壓力,而由財政司司長帶領的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也會進行研究。

批地與投標同時運用

她續說,「北都區」都可以考慮直接批地予欲引進的重點企業,但同時會保留投標形式,「不會如過去般,所有都拿出來招標,價高者得,會有多元方法。」她不擔心出價過低或流標,認同北都有潛力自然會在投標的出價上反映,重申政府賣地主要是想達到政策目的。她還提到,新市鎮換地模式有助於政府現金流,如果業權人使用優化版的原址換地安排,政府或不需要使用《收回土地條例》。

甯漢豪強調,行動綱領比北都發展策略的內容更仔細,今後亦會隨項目進展而作出更新,「例如部分項目已在興建中,亦有部分正處於規劃甚至早期構思。」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民建聯發展事務發言人劉國勳認為,行動綱領令北都的發展功能及定位更清晰、更具體、更聚焦。他認為要實現「產業帶動」,必須有政策推動,但行動綱領卻未見着墨;而要做到「基建先行」亦必須做到基建先於產業發展落成,期望政府有所承諾,並建議引入「項目管家」的概念,以協助企業處理競投用地、工程審批、人才簽證及申請政府資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