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我雖然沒做過娛樂記者,卻對香港演藝界及演藝人員極為欣賞。我也幸運地獲得許多演藝界大哥大姐們信任,做過獨家深度訪談,可以較近距離卻又身份抽離地觀察,聆聽其心聲。
在日常用語中,無論是觀眾,還是演藝人員本身,演藝界俗稱為娛樂界,這是事實,也是謙詞。這顯然從英文(Entertaining)而來,以娛樂人為業,體現香港演藝界的親民本色,同時拉近了明星和粉絲的距離,亦反映每每香港有難或內地遇災時,演藝界很快就動員起來舉行大型演出,或為受難者打氣,或為受災區籌款,這是非常難得的。
歷史原因,香港電影界受荷里活電影影響較大,儘管資金投入和放映規模遠不如財雄勢大的美國電影,這個小小地方的電影業卻也一度成為亞洲的老大,橫掃東南亞和兩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走過來的韓國電影人就坦言受惠於香港電影的創意,他們也將《英雄本色》改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香港電影市場的特色,但窄小的空間和靈活的機制卻同時迫使和助力人們的創意發揮(包括市場和藝術方面),以較低的成本達至最佳的效益,當中夾雜了「七日鮮」類粗製濫造之作,卻也出現在國際上具影響力的「巨作」,像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和劉偉強的《無間道》系列,乃至後期彭浩翔的黑色幽默和市井類型。
在內地電影市場開放以前,香港電影人都以能到荷里活發展、參與大製作為榮,這是肯定,也是機會。且不說早年從美國返港的李小龍,吳宇森、成龍、陳可辛、唐季禮、周潤發、楊紫瓊(在香港出道)等,都在荷里活「打出名堂」。但有機會,他們還是希望在中國人的地方發揮更大作用,成龍、陳可辛、唐季禮目前仍活躍於內地。
隨着內地影視業的開放和發展,吸引不少台前幕後優秀的香港電影人,少了耕耘者,園地自然貧瘠了。人們慨嘆「演藝光芒不再」,呼籲重振香港電影業,但是否意味要回到從前呢?港產片製作水準大可以重振,但要想市場恢復昔日般的光景,是不太可能,也沒必要,因為已沒有了當時的歷史契機。港產片只能作為中國電影的一個分支或流派,躋身在中國電影之林,才有活力。
但香港演藝界對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貢獻也終究是中國電影史的一個重要篇章,演藝人員接地氣式、與民同行的共情作風倒值得今日被推崇為「大咖」或「大款」的內地同行學習。因為,香港演藝界雖有雜質,但普遍上,他們親民、自然,沒有忘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