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大學顯微CT實驗室裏,一塊小而薄的土黃色石頭正在被掃描,它是來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澄江化石,躺在化石裏的是距今5億多年前的一隻小蟲子。「沒錯,我給化石拍CT,構建出5.2億年前生物的三維模型。這些生物埋進化石裏的秘密,終於有望得以解開」。

不斷攀登的科研之路

現年43歲的劉煜博士,本科畢業於雲南大學地球物理學專業,從研究生一年級的時起就跟隨侯先光老師學習,經常到澄江、昆明周邊進行野外挖掘和地質研究工作,那時的他覺得科研就像一座大山,很想登上去但卻沒有路。

2006年,26歲的劉煜遠赴德國烏爾姆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6年上半年,劉煜通過了德國教育系統最高級別的教學及科研考核(Habilitation),具備在德語區任一高校申請終身全職教授的資質。在慕尼黑大學工作期間,他發現有外國學者將CT技術用於化石研究,「或許我也可以試試」,劉煜和侯先光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支持。「我掃描了好多次化石,都沒有成功,就在我抱着最後一絲希望再試一次時,終於提取到了化石內部完整的結構」。

從二維到三維 真實還原化石中的生命

在實驗室裏,劉煜給記者演示了CT設備掃描化石獲取信息的過程。「我們給化石拍CT,就像醫生給病人拍CT一樣,X光穿透化石,從多角度拍攝上千張照片,得到保存在石塊內部的信息,再經過計算機的處理,就能提取到接近完整的三維信息。」傳統的研究是在顯微鏡下盡量放大化石的倍數,用細小的鋼針慢慢把覆蓋的岩石去掉,使某一構造細節顯現出來,這是一個非常消耗時間而艱苦的工作,如果不小心用力稍微過度,化石構造就會被破壞掉,「以前看到的是二維圖像,現在可以看到三維圖像,這樣得到的信息,會更加準確,也會更加接近實際情況。」

國家支持倍感幸運 開發小程序讓更多人走近科學

「可以說,中國的古生物學科研究在世界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古生物學既是一個冷門學科,更是一門「貴族」學科,需要大量的物資投入。「在這一點上,我感到十分的幸運」,劉煜說,剛剛回國,學校就支持他購入了先進的研究設備,從雲南大學到雲南省再到國家,給到他的支持讓他充滿能量和信心。

「哇,原來5億年前的蟲蟲可以這麼美」,打開「寒武紀動物三維展示平台」小程序,就可以看到若干澄江節肢動物CT三維模型,包括「5毫米迷人林喬利蟲的幼蟲」、「7毫米迷人林喬利蟲的幼蟲」、「羅氏小蝦」、「印第安蟲」、「達子小盾形蟲」等。近年來,劉煜致力於科普宣傳,他和團隊成員經常通過各類科普活動宣講與古生物化石相關的常識及保護條例。在從科研到科普的路上,劉煜相信,「人們只有更多地了解古生物,才能更好地保護古生物化石,也才會有更多的人因為熱愛加入到古生物的研究團隊中來,這樣整個學科才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記者:譚旻煦

拍攝:譚旻煦

剪輯:思明、譚旻煦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