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節,又是大閘蟹應市的時候。本港商家表示今年入口大閘蟹清關程序冗長,影響大閘蟹的供應品質,同時衍生助長走私大閘蟹猖獗的問題。走私蟹沒有衞生證明,食品安全存疑,有關部門應該嚴厲打擊;同時應該加快入口清關程序,積極與內地協商恢復對本港批出出口衞生證明,循此一堵一疏讓港人吃上安全高品質的大閘蟹。

近年走私大閘蟹情況嚴重,一些不法分子看準市場龐大需求,通過跨境貨車將鮮活大閘蟹走私來港,然後透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出售。這種大閘蟹完全沒有本港衞生證明,來源無法追蹤,市民進食後一旦出現問題,難以追究出售者的責任。

根據《食物業規例》規定,除非獲得食環署署長書面准許,否則任何人不可出售包括大閘蟹在內的介貝類水產動物,最高刑罰為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而在本地銷售大閘蟹的店舖也必須領有食環署簽發的售賣許可證。因此,走私大閘蟹從入口到出售的過程都涉嫌違法,市民不應該以身試法。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執法打擊力度,市民也應該光顧信譽良好的商家。

在堵塞走私漏洞的同時,政府也應循認證和技術兩方面暢通入口內地大閘蟹的渠道。原來自2018年開始,內地便不再直接批出大閘蟹的有效出口衞生證明予香港,因此現時本港市面上出售的正規大閘蟹,都是由內地「遊飛機河」到外地再轉口到港,頗為迂迴,白白增加運輸成本。而背後的原因是,本港食安中心2016年驗出兩個江蘇太湖大閘蟹樣本二噁英含量超標,之後兩地因為檢驗標準差異等問題,令之前幾十年來行之有效的入口大閘蟹渠道被中止。這是造成大閘蟹迂迴供港以及走私蟹有牟利空間的原因所在。

問題已持續多年,據業界反映,現時內地檢驗二噁英標準較歐盟更嚴格,特區政府食衞局等相關部門應該積極與內地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統一檢驗標準,讓大閘蟹重啟由內地直接供港。

在理順由內地入口的認證問題之後,兩地可以積極應用先進的衞生認證和物流追蹤技術,加快大閘蟹供港的進度。現時入口大閘蟹都是依賴清關的時候抽驗,費時失事,但一旦流入本港市場之後,如果再發現有問題卻不容易追查。解決之道,一方面可以建立內地大閘蟹供應商認證制度,選取有品質保證的供應商;另一方面應該應用新技術設立全鏈條追蹤的物流系統,在全供應鏈一旦發現有問題都可以有效溯源。這樣操作,應該可以有效提升大閘蟹供港的品質監管和效率。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