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拍攝的科考隊員在架設自動氣象站。 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10月1日上午9時15分,中國18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開展極高海拔自動氣象站架設、峰頂冰雪測厚、冰芯鑽取及雪冰樣品採集等多項科考任務。這是中國科考隊首次登頂珠峰以外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

自9月下旬以來,來自四支科考分隊12個科考小組、一個保障支撐小組的120多名科考隊員,圍繞亞洲水塔變化、生態系統與碳循環、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考察研究。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一直是中國重大戰略任務。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啟動以來,尤其是在這兩年的珠峰科考中,已經創造了多項科考世界紀錄。時隔四個多月,科考隊緣何在卓奧友峰開展科考?此次科考與珠峰科考又有何關聯?

◆10月1日,科考隊員在衝頂過程中。 新華社

有助開展整體性和對比研究

構建綜合科考「體系化」能力,是記者尋求到的重要答案之一。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介紹,卓奧友峰向東約30公里是珠峰,向西約40公里是希夏邦馬峰。以前科考是針對單個山峰,這次科考將從空間上把三個山峰連接起來,不僅能開展整體性、體系化研究,還可以結合珠峰和希夏邦馬峰的觀測體系開展對比研究。

地理環境特點是選擇其要因

地理環境特點是此次科考選擇卓奧友峰的重要原因。卓奧友峰科考現場總指揮安寶晟介紹,卓奧友峰地區的西風和季風協同作用比珠峰地區更加劇烈,是研究極高海拔西風和季風協同作用的理想區域。

頂峰地形優勢也是因素之一。站在海拔近5,000米的卓奧友峰大本營遠眺,與珠峰「金字塔」形峰頂形成鮮明對比,卓奧友峰的峰頂寬闊平緩,被皚皚白雪覆蓋。

「卓奧友峰是所有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峰頂冰雪厚度最厚的山峰,保存着潛在最豐富的極高海拔氣候變化檔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楊威解釋說,因此在卓奧友峰開展科學考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首次鑽取冰芯採集雪冰樣品

卓奧友峰科考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在海拔4,950米、5,700米、6,450米、7,100米、8,201米架設五個自動氣象觀測站。

◆9月29日,科考隊員在卓奧友峰地區鑽取冰芯。 網上圖片

由姚檀棟帶領的亞洲水塔變化科考分隊,首次開展卓奧友峰極高海拔梯度氣象觀測,首次測量峰頂雪冰厚度,首次鑽取冰芯和採集雪冰樣品。

◆科考隊員用雷達測厚儀,在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峰頂測量冰雪厚度。 新華社

「結合珠峰—希夏邦馬峰觀測體系,以縱橫結合架構研究現代和過去西風—季風協同作用過程,揭示亞洲水塔冰凍圈變化過程和機理,為亞洲水塔保護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支撐。」姚檀棟說。

約6,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在板塊的碰撞擠壓中隆起。這座依舊處於劇烈變化中的年輕高原,仍在深刻影響着人類的生活。

各科考分隊新探索陸續亮相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系統與碳循環科考分隊隊長樸世龍介紹,目前正開展卓奧友峰加布拉冰川流域大氣、冰雪、水體、土壤等全生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考察,了解碳源、碳匯功能特點,結合自主研發的「貢嘎模型」,精準估算青藏高原碳匯現狀。

隨着2023年卓奧友峰科考各項工作的推進,各科考分隊的新探索陸續亮相。

「我們開展了極高海拔秋季大氣環境質量觀測,以及急進高原人群暴露於低壓缺氧環境下的生理適應性調查,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和人群健康保護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科考分隊隊長朱彤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稀有金屬資源分隊隊長吳福元介紹說:「我們首次系統採集卓奧友峰峰頂至大本營的岩石樣品,系統調查不同海拔高度岩層中的動植物化石分布情況,為進一步摸清喜馬拉雅地區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儲量、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歷史提供支撐。」

◆9月27日拍攝的科考隊隊員在採集岩石樣本。新華社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