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於江西的鮑才勝,從小看港產片長大,靠着麵包手藝起家的他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糕點會在香港走紅。今年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不久,一張返港列車上乘客人手拎着一袋鮑師傅糕點的圖片在網上走紅。「去香港火車上含鮑量多高」一時間登上熱搜。

◆鮑師傅糕點成為港人喜愛的「網紅」品牌。創始人鮑才勝表示,正在籌劃到香港開設門店。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攝

鮑師傅糕點創始人鮑才勝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透露,已將香港納入未來擴店目的城市,並來港做了一番考察。在快節奏的香港,鮑才勝卻不求快,他說,鮑師傅在醞釀更多元的產品,「可能會更有中國特色,我更希望通過香港,讓鮑師傅走向東南亞,打開海外市場。」

鮑才勝的出生地江西資溪縣被稱為「中國麵包之鄉」,據不完全統計,當地11萬左右的人口,走出了4萬多人的「麵包大軍」,在全國各地經營着超過16,000家麵包蛋糕店。鮑才勝的父母也是其中一員。

◆鮑師傅糕點成為港人喜愛的「網紅」品牌。創始人鮑才勝表示,正在籌劃到香港開設門店。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攝

「麵包之鄉」出身 創業失敗再來

耳濡目染,鮑才勝從小對糕點行業也甚有興趣,16歲就在家裏的烘焙店幫工,升讀大專學的也就是家鄉的招牌技能——糕點。1997年大專畢業的他在河南鄭州開了一家西餅屋,打算靠自己的手藝起家,但由於缺乏經驗,首次創業不僅沒有賺錢,還虧了百來萬人民幣。這對於當時的鮑才勝來說是一筆不小的債務。

這個挫折,也為他後來的事業影響至深,「欠債的滋味太難受了,這讓我深深明白,一定要穩打穩紮,不然是要吃大虧的。」

2004年,鮑才勝和妻子一起前往北京,再次嘗試創業。在北京這個麵包糕點行業已經十分發達的城市,知名品牌林立,傳統「夫妻檔」面臨巨大的競爭。鮑才勝憶述,當時接到一些學校訂單,為了保證新鮮出爐,夫妻每晚都要準備至夜深,凌晨4點又起床烤麵包。

「小貝」走紅全國 堅持穩步發展

忙碌之餘,鮑才勝一直在思索前路,台灣鳳梨酥給了他靈感。「一個鳳梨酥就能讓大家記住台灣,自己的店能不能做出特色的拳頭產品打開市場?」

細心的他觀察到,當時市面上眾多品類的麵包中,肉鬆麵包最受歡迎,他決定由此入手,將肉鬆和蛋糕融合創新,「肉鬆小貝」由此誕生。

鹹香酥脆的肉鬆,包裹着鬆軟輕盈的蛋糕,一口咬下,中間的香甜沙拉醬直擊味蕾。這個新品甫一推出就大受歡迎,在熱衷糕點的北方市場迅速走紅。鮑才勝回憶,「肉鬆小貝」上市不到一個月,已經有顧客從河北開車前來購買。由於所有產品現做,一出爐就被搶購一空,店裏有時排隊長達兩三小時。

鮑才勝北京的三家門店,吸引了明星前來排隊,也吸引了當地電視台的美食欄目,讓「肉鬆小貝」更加名聲大噪。

2014年,鮑才勝在天津開出第一家省外分店,依然反響熱烈,其中不少客戶是前往天津的上海遊客。這讓他下定決心挑戰南方市場,「在糕點界,南北方市場差異頗大,只有打開南方市場,才能在全國全面發展。」。

2017年,位於上海人民廣場的首家鮑師傅門店開張,門口幾乎天天着排長隊。彼時,內地自媒體快速發展,鮑師傅成了「網紅品牌」,名聲響徹大江南北。不過,崇尚穩健的鮑才勝並未大舉擴店,成立19年至今在全國約160餘家門店,與一些連鎖品牌動輒上千門店的經營模式不同。

布局境外市場 醞釀多元產品

在今年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港人北上深圳度周末,帶回鮑師傅糕點做手信成了潮流。

「太太喜歡吃,每次過來深圳必買的了,以往在東門或者國貿排隊人比較多,聽說這家門店人相對少,特意過來這邊。」在福田口岸附近的卓悅中心,拎着兩盒鮑師傅提子酥的港人曾先生表示今次北上為整牙,特意選了近鮑師傅的牙科診所,方便買手信氹太太。

鮑才勝坦言,在深圳各大門店,港人客戶佔據不小的比例,「港人更喜歡使用現金支付,我們全國門店平均的現金支付比例在2%左右,而在深圳地區,今年3月之後這個比例達到了15%」。

不過比起成為「網紅」,鮑才勝更希望成為「口碑老店」。他坦言,香港的開店計劃並不急於一時。「就如上海開店是鮑師傅打開南方市場的關鍵一步,香港開店將成為鮑師傅走向海外的關鍵一步」,因此鮑才勝會先醞釀好針對海外市場的產品再行落地,此前他曾到日本和東南亞國家考察,舉行過試吃活動,反饋比較理想,希望用一兩年的時間走出去。

◆今年中秋節前夕,鮑師傅門店內的糕點師傅忙於製作月餅。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攝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