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沈清麗、康敬)香港文匯報走過了風雨兼程的75載,以文匯友、倚友弘文,旗下文匯之友平台廣泛聯繫各界人士,增進與廣大讀者的互動友誼。今年文匯之友順利換屆,理事會人才鼎盛,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擔任榮譽贊助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編輯兼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大公報社社長李大宏擔任主席兼理事長。昨日在香港文匯報創刊75周年慶祝儀式上,香港文匯報向多位出席的文匯之友榮譽主席頒發了委任狀。今屆更增設了文匯之友青年委員會,由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霍啟剛擔任主任,女歌手炎明熹則獲委任為文匯之友形象大使。
5年前,香港文匯報於70周年報慶之際成立了文匯之友。作為非牟利的愛國愛港社團,文匯之友旨在團結香港、內地以及海外關心、支持香港文匯報的社會各界人士,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引領和支持下,合力提升新聞傳播正能量,廣泛推動社會公益事務,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為香港更加繁榮美好貢獻力量。
今年文匯之友新一屆理事會進一步吸納更多社會各界精英加入,除了長期支持的老讀者,還包括更多青年讀者,大家都樂做文匯之友。今屆理事會架構包括榮譽贊助人、榮譽主席、主席兼理事長、副主席、副主席兼秘書長、榮譽理事長、副理事長及理事。今屆又增設了青年委員會,主要成員包括主任、常務副主任、副主任兼秘書長及副主任。
即場向榮譽主席頒委任狀
昨日多位文匯之友榮譽主席獲頒發委任狀,包括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譚耀宗,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原副主任譚惠珠,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黃玉山,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香港文匯報原社長張雲楓,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香港文匯報原社長張國良等。
譚耀宗昨日在現場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笑說:「幾十年看文匯報,又幫手寫文章,有時返到內地都會看香港文匯報。我覺得文匯做得很好,報道求真、資料準確,還經常反映基層的情況。一直以來我們想掌握內地的真實信息,其實都是靠文匯。我知道文匯在內地也有很多記者,也是很認真地了解事件情況,再做報道。」
他表示,未來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也希望文匯一如既往幫助香港市民知道國家情況和最新發展,也多些報道香港本地事情,特別是向香港市民更多介紹愛國團體所做的工作。
各界讚順境思危逆境相挺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形容自己是香港文匯報的忠實讀者,一直支持文匯以事論事、正直敢言的作風。他說,作為一份植根香港、愛國愛港的報紙,香港文匯報是香港傳媒的中流砥柱,不論是港聞、財經或社團資訊,均能為廣大讀者帶來國家及香港的最新資訊及最獨到分析,提供真知灼見。
「在過去75年,香港文匯報與香港共同成長,跟香港經歷高低起跌,在香港順境時提醒居安思危,逆境時提出忠實支持,是特區政府及廣大市民的親密戰友。我祝願香港文匯報繼續堅守持平作風,豐富讀者的視野,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唐英年說。
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形容自己與香港文匯報是老朋友了,「我與香港文匯報的交往起碼有40年了,這次非常榮幸成為文匯之友,希望繼續加強合作。」他提到香港文匯報不單是在香港,在內地也是流通的,「大家聽見香港文匯報,就感到非常信任。」
蔡冠深直言自己對香港文匯報的印象非常好,從年輕時到現在都是看這份報紙,「就像在全國兩會期間,我們看的報紙就是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所以香港文匯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看報紙就看香港文匯報。」他相信香港文匯報通過文匯之友平台能夠吸納更多年輕讀者,推動香港青年參與香港和國家的發展。
任文匯之友形象大使 炎明熹祝福文匯報愈辦愈好看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香港藝人炎明熹(Gigi)昨日獲頒授成為香港文匯報「文匯之友」形象大使。她特意着一身有筆墨元素的「中國風」禮服出席儀式,又在現場仔細觀看香港文匯報展板。她說,香港文匯報能夠扎根香港,屹立75年,非常難得,「我祝福這份歷史悠久的人文大報,愈辦愈好看!」
作為青年一代,雖日常會借助手機瀏覽城中熱話,但偶爾手捧一份報章閱讀,翻看近期的時事新聞資訊、熱點解讀,也能看到一些行業人物的深度訪談故事。炎明熹說,白紙黑字的彩印報紙,是當下社會生活的鏡子,也是時代故事的忠實記錄者。
Gigi說,香港至今都還是一個看報、讀報氛圍濃厚的城市。「我們讀中學時,老師也會叫同學看報紙。我喜歡會看正能量的新聞。我參加《聲生不息·港樂季》時,看到香港文匯報記者寫相關報道都很客觀公正,報道我的消息很真實正面。我們結緣了。」
「報道給人以溫暖的情感啟迪」
她進一步解釋:「我與香港文匯報的友誼從我出道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錄製《聲生不息·港樂季》時在內地有進一步交流,而後的七一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時,我們曾合作一首歌《最牽掛的》。這首歌曲後我們的友誼又加深了。」
成為歌手藝人以後,接受訪問成了家常便飯。炎明熹說,有時候接受記者採訪,同一場合所講的話,會出現不同的報道,會有不同的表達。明白到那是因為對話的人,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和思考方式。所以,細微之處,會有不同的溫度和情感。而在此炎明熹想點個讚,她說:「香港文匯報的很多報道時常能給人以溫暖的情感啟迪。」
炎明熹很真誠地說:「謝謝不同舞台對我的塑造,也感謝一路以來記錄我的文字的香港文匯報。一起變更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