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龍事蹟徑:德信學校。李小龍(左)、堂兄李發枝(中)及兄長李忠琛(右)穿着德信學校夏季校服,拍攝時間約1947年至1951年間,地點在鄰近學校,位於覺士道的覺士道公園。 作者供圖
◆ 德信學校(位於佐敦柯士甸道103號) 。作者供圖

李小龍這個名字,相信在海內外華人及洋人心目中,是一代蜚聲國際的東方武打巨星。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曾選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中,他是入選三位華人其中的一位。2006年,他再被選為《時代周刊》亞洲版60年傑出人物。縱觀李小龍璀璨短暫的人生,由讀書、事業及家庭離不開兩處,一個是香港,另一個是美國。

不論在虛擬網絡還是實體書籍記載李小龍往事均是汗牛充棟,其中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繚亂。筆者撰寫二篇短文圍繞李小龍孩提時代的讀書生涯,主要是小學和中學兩個階段,聚焦描述德信學校和九龍聖芳濟書院兩間學校,藉以還原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真實李小龍形象,以饗讀者。

家境殷實 家風謹飭

李小龍在香港就讀小學及中學,歷經五間學校,分別有三間小學和兩間中學。三間小學分別是香港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德信學校、喇沙書院小學部;兩間中學包括喇沙書院及九龍聖芳濟書院。筆者曾路過位於佐敦柯士甸道的德信學校,李小龍會設置有一銅牌說明李小龍入讀該校的緣由。

結合該銅牌、馮應標《李小龍年譜》及鄭杰《李小龍:不朽的傳奇》等所述,李小龍父親李海泉於1941年舉家回港發展,並住在尖沙咀彌敦道218號二樓,即現時恒豐中心。當時該地區是九龍有名的高尚住宅區,華洋雜處,多是四五層的洋樓。

德信學校與其相隔半個街口,往返十分方便,相信這也是李海泉選擇該校的原因。事實上李小龍、胞兄李忠琛、堂兄李發枝均是該校首批入讀的學生。該學校建於1930年,是一所天主教男子小學,由加拿大修女興辦。香港因戰事淪陷後,加拿大修女被驅逐出境,該校被迫停辦。戰後在九龍柯土甸道購置物業後重新開學,1947年9月復課。當時李小龍的學名謂李源鑫,就讀二年級。

德信學校屬於九龍地區少數的英文私立學校,課程設漢文科,教授四書五經,校譽漸隆。學生多家境富裕,由家中傭人照顧接送,李小龍也不例外。李海泉是粵劇名伶和電影演員,妻子何愛榆是顯赫的歐亞混血兒何東家族中何甘棠的私生女。年幼的李小龍憑藉父親的人脈資源,再加上個人具有演戲的天賦,7歲便開展不凡的童星經歷,至15歲入讀九龍聖芳濟書院時,已參演18部電影。

儘管銅牌沒法清晰顯示年幼的李小龍面部輪廓,筆者已很難窺見其廬山真面目,從三人昔日穿着白恤衫短褲與現時小學生的衣飾並無異致,校風可謂樸實。限於篇幅,為了便捷讀者飽覽銅牌描述文字,筆者化作文抄公,擷錄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辦學修女重返香港,在九龍柯土甸道購置物業,重新開學,專收男生。李小龍是戰後第一批入讀德信學校的學生之一,學名「李源鑫」。同時,入學還有胞兄李忠琛、堂兄李發枝。

德信學校由加拿大修女辦學,為當時九龍地區少數英文私校之一,課程設「漢文科」,兼授四書五經、古文詞章,聲望漸隆。學校鄰近覺士道公園,木球會設址其中,後臨槍會山,為九龍之高尚住宅區。學生多家境殷實輩,由家中傭人照顧接送。學校重儀容端正,冬季校服仿日式水手服,夏季白恤衫短褲。

李父海泉係粵戲名宿,自律甚嚴,家教謹飭。李小龍自幼頭角崢嶸,聰明好動,十足頑童。幸得乃父管教,不致荒廢學業。李小龍一九四八年初登銀幕,參演「富貴浮雲」,年方幼稚、天資嶄露,機變智巧異於同齡,一度以「新李海泉」、「小李海泉」為藝名,均得自其父餘蔭。直至一九五〇主演「細路祥」改名「李龍」,翌年演出「人之初」,始擬定「李小龍」三字。

大家有機會時,記得到德信學校門口前打卡——到此一遊。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