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訊設備生產商華為周一(9月25日)舉行新產品發布會,外媒紛紛關注華為在技術上的突破。私募股權基金和玉資本管理合夥人哈伯格日前在美國《財富》雜誌撰文指出,華為先進智能手機的發布,背後代表着中國自主研發5G芯片的成功,正是體現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試圖封鎖高新科技對華出口只會適得其反。如果美國不尋找與中國可持續的合作,反而一味打壓,只會削弱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和地緣政治影響力。
哈伯格指出,綜觀歷史,他國單方面遏制中國自主研發科技都以失敗告終,不論核武技術、衛星科技和全球導航系統(GPS)都是如此。反觀美國的「長臂管轄」或是單邊制裁,多是損害美國的地緣政治聯盟,「美國排擠對手的政策掏空了創新領導力的核心要素:人才、資本和原材料,阻礙了自己進入下一個高速發展市場的機會。」
「外國芯片商終會重返中國市場」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2023年頒布《芯片與科學法案》,大幅補貼在美生產的半導體企業。不過文章指出,任何法案都不可能無限期提供補貼,「沒有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市場需求能夠取代中國,他國芯片商最後會不可避免打破限制,重回中國市場。透過禁止向中國出口芯片和其他核心科技,美國幾乎提前10年將經濟戰計劃暴露給了中國。」
哈伯格還提醒,美國試圖拉攏盟友組建對華脫鈎產業鏈的做法難以奏效,「美國挑起的經濟戰旨在保護自身利益,自私自利的單邊主義很難向盟友推銷,可以預見,這些做法會適得其反。」文章舉例稱,不論是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率領大規模團隊訪華洽談商貿合作,還是德國多間企業赴華設廠,都說明歐洲多國仍希望加強與華合作,「相反加入美國的行動,最終保護的只是大型美企,而非歐洲的商業利益。」
美國在新興市場進展更不容樂觀。文章強調,當中國成為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覆蓋亞洲、歐洲和中東等地最大市場時,美國卻因專注打壓中國,與新興市場的分歧愈來愈大,「在電訊設施上,新興市場希望客觀審查中美雙方提供的條款和服務,公開招標選擇供應商,而不是被迫接受美國的產品。阿里雲早前就擊敗美企微軟,贏得了沙特一項重要的公開招標。」
中國科技進步贏得全球消費者認可
哈伯格形容,如今網絡科技日新月異,在金融、娛樂、電子商務和社媒等領域,中國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如果美國依然按照現時軌跡推動對華脫鈎,美國恐會失去自己對新興市場剩餘的經濟影響力和政治影響力。」
哈伯格最後強調,中美之間應尋找可持續的合作,「技術脫鈎不僅會阻礙彼此進步,還會引發監管等領域更多風險,美國應實行更開明的政策,而非犧牲自己的價值觀和全球自由經濟秩序圍堵對手。全球一體化的技術發展下,美國、中國和整個世界都會受益。」
傳華為推中端5G手機 「突破制裁又一跡象」
路透社9月中引述中國內地傳媒《IT時報》消息稱,華為或在2023年10月至11月推出一款中端5G手機,相較早前推出的Mate 60 Pro智能手機價格更廉宜,有報道指該款手機或將是華為nova系列的新產品。路透社據此指出,若新款手機面世,將是華為突破美國制裁的又一跡象。
報道指出,現時發售的華為nova11搭載的是高通驍龍4G芯片,由於2019年起,美國限制華為獲得生產最先進手機機型所必需的芯片製造工具,公司需使用庫存芯片,推出有限批次的5G機型。不過華為8月推出新款手機Mate 60 Pro,使用由中芯國際製造的國產7納米級別芯片,已顯示中國芯片在美國的技術封鎖下,取得初步突破。
路透社上周三(9月20日)引述獨家消息稱,華為旗下的芯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已開始向閉路電視製造商供應芯片。海思的芯片主要供應給華為,也有不少外部客戶,在美國實施出口管制前,海思就是全球錄影設備主要芯片製造商。分析相信海思開始供應芯片,說明華為或尋到新方法,積極突破美國的制裁封鎖。
俄媒:美圖壟斷技術維持霸權 不再奏效
俄媒「今日俄羅斯」網站周日(9月24日)發表文章,在標題中直指美國對中國的「芯片戰」注定要失敗。文章分析稱,美方認為只要阻止對手獲得高端芯片,就能順勢削弱對方的軍事、科技和經濟發展。美國據此試圖通過技術壟斷來維持霸權,然而策略並不奏效,從華為的新款智能手機就可見一斑,「中國正繼續大力投資於半導體領域,並向下一代技術邁進。」
文章指出,美國對制裁的態度停留在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的單極時代,將制裁視作「速效療法」,「在過去的單極時代,美國政客知道由於實力懸殊,他們可通過制裁癱瘓小國,令其陷入貧困和毀滅。他們能為所欲為,是因為從財政和科技上孤立這些國家輕而易舉。」然而隨着全球格局更趨多極化,美國要孤立對手的難度節節上升,競爭對手應對制裁的選擇也較以前更多。
文章提醒,半導體技術已被視作國家安全的核心,「貿然認為擁有資金、資源和專業技術的中國會失敗,將是天真的想法。美國的所作所為不可能維持自身壟斷地位,反會讓各國採取自主戰略。美國試圖逆時代潮流而動,回到只對自己有利的世界,當然是不可能。」
學者:美應摒棄零和思維 合作才能推動世界發展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近日發表題為《美國無法阻擋中國崛起,它應該停止嘗試》的文章,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傑出研究員馬凱碩等人共同署名。文章指出,美國政府試圖利用重重封鎖,阻止中國在科技上的發展,然而此舉阻止不了中國崛起,還將危害美國自身。美國唯有摒棄零和思維,以可持續合作才能推動世界發展。
文章指出,美國政府已決定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在科技領域,「總統拜登政府否認這是他的目標,然而他們的行動表明事實恰恰相反。拜登上任後非但沒有取消關稅,反而試圖通過禁止出口芯片、半導體設備和部分軟件,以加大對華遏制。拜登還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對華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三大領域的投資。」
封鎖中國反而打擊眾多美企
文章還稱,美國歷史上曾多次試圖限制中國獲得、或阻止中國發展各種關鍵技術,然而這些行動均以失敗告終。如今美國阻止中國獲得最先進芯片的措施,對美國大型芯片製造商帶來的損失,甚至可能超過對中國的打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過去10年來,中國從美國公司進口了大量芯片,許多美企約半數營業額都來自中國市場,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封鎖反而打擊眾多美企。」
文章引述荷蘭光刻機巨擘阿斯麥執行總裁文寧克的形容稱,中國已經在半導體的關鍵應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美國短視的保護主義政策,讓美國如今面臨着短期威脅,可能因封鎖中國市場,失去推動自身創新所需的重要收入。長期威脅則是,中國將不可避免地自行建立全面的半導體生態系統。」文章認為美國應以更開明方式與中國接觸合作,「雙方可集中在有共同長期利益的領域合作,如氣候變化、流行病預防、全球經濟穩定與教育方面。一旦中美雙方建立了基本信任,兩國對話與合作可逐步擴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