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為方便駕駛人士而推出不停車繳費系統易通行,卻被騙徒偽冒利用作行騙。有車主近日收到騙徒偽冒易通行發出手機短訊,聲稱一筆20元隧道費未能自動繳交,必須按短訊內連結另行繳付,車主遂按指示輸入信用卡資料和驗證碼後,不久就接獲銀行短訊通知有一筆7,750元交易已處理,車主才知「中招」,馬上致電銀行叫停過數,惟銀行表示必須證明她確實被騙才能終止交易。受害車主向香港文匯報投訴表示:「已經提供報案證明,為何銀行還不能終止交易?明明錢還在銀行手上,為何不可以終止損失呢?」

受害車主梁小姐向香港文匯報講述墮入假冒易通行釣魚騙案經過,事發於前日她剛起床時手機便收到短訊,指其8月10日有一筆20元隧道費未能經易通行系統自動扣款,梁小姐表示:「當時剛剛起床刷牙,人還未在清醒狀態,起初還一度懷疑自己8月10日真的有使用隧道,但心想只是20元,不希望被運輸署罰,因此嗱嗱聲搞掂。」
釣魚短訊連接「高仿」假網站
梁小姐收到的短訊內附有一條連結,該網址和易通行官方網址相似,因此她未有為意,「事發後查看才發現略有不同,後面多咗幾個字母。」她點擊該連結的網站,頁面設計也與易通行官網一致,「個網站設計一樣,但部分字係簡體,我當時有一瞬間猶疑,但都覺得20元,唔好爭人錢,因此繼續付款操作。」
她依照網頁指示先後輸入車牌號碼、信用卡資料後,還有銀行發來的6位數驗證碼,這一切都與平時網上付款無異,因此她並未起疑。然而當輸入完驗證碼及確認交易後,一個銀行短訊傳來,「以為係20蚊交易成功短訊,點知收到銀行短訊話確認一筆7,750元的交易。」
梁小姐大驚之下即時反應過來,懷疑就是剛才易通行短訊出現問題,隨即點擊確認交易短信內的連結,打開竟是旅遊網站,連忙致電銀行終止該筆交易,然而銀行表示由於該交易是持卡人以驗證碼授權,因此無法終止,只能幫她暫停信用卡,避免後續損失。
心有不甘的梁小姐繼續向銀行方面爭取,其後案件被轉介至銀行爭議款項處理部門,該部門查詢後表示,該筆款項暫時還在銀行平台中,騙徒暫未提取。梁小姐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我理解銀行都擔心有人惡意退款,因此唔可以直接終止交易,因此我決定報案提供進一步資料。」但她報警備案後,銀行仍表示無法終止交易,需等4周至6周才可知結果。「我都已經提供報案證明了,為何還是不能終止交易?明明錢還在銀行手上,為何不可以終止損失呢?」
梁小姐明白今次受騙自己要負上最大責任,「無論4周至6周之後攞唔攞得返啲錢,我都認自己有錯,但銀行同樣有責任對客戶提供保障,在未有證明顯示交易有問題時,無法終止交易我理解,但在提供報案證明後,款項又仍在銀行手中,銀行應先終止交易,以避免客戶損失。」
汲取教訓 先看正版App核對
同時,她呼籲所有車主必須收到任何短訊,尤其有關易通行收費的通知,首先要查看自己的易通行App,確認有關行程,「事實上我查看自己易通行App,發現嗰日(8月10日)根本無用過隧道。」此外,她認為易通行實施數月以來仍有不少車主未有完全清楚繳費、欠費等問題的處理方式,建議運輸署進一步宣傳教育。
識別假網站
1. 假冒網站左上方頂端有字樣顯示「香港政府機構網站」,一般香港政府網站並不會顯示該字樣。
2. 假冒網站最新消息通知欄為簡體字,背景大字為繁體字,而易通行官網,可根據使用者選擇繁簡英,同時切換。
3. 假冒網站除付款界面的按鈕可以點擊以外,左上角欄目點擊後無反應。

運輸署提醒:易通行不會發出含連結訊息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廣濟)特區政府運輸署昨日發出新聞稿呼籲市民提高警覺,留意聲稱由易通行發出的欺詐短訊,並已就相關事件轉交警方跟進。
署方提醒市民,易通行不會向車主發出附有超連結的短訊或電郵,以及要求他們到連結的網站進行交易。而相關欺詐短訊附有以下超連結至偽冒網站,企圖欺騙收件人付款及騙取其車牌號碼,以及信用卡資料:包括 https://gov.hk.etoll.cloud/MIndex.php ;https://gov.hk.etolli.co ;https://gov.police.etoll.ink/MIndex.php。
車主如需在網上補交隧道費,必須登入易通行網站(hketoll.gov.hk)或流動應用程式。市民如接獲不明來歷的短訊,應保持警覺,切勿登入可疑網站及提供個人資料。如對易通行有任何查詢,可致電3853 7333。
香港文匯報記者根據受害人提供的假冒易通行詐騙網站的超連結進入相關頁面,再與易通行官方網站進行對比,發現三大破綻。首先,兩者的整體設計完全相同,但假冒網站左上方頂端有字樣顯示「香港政府機構網站」,但一般香港政府網站並不會顯示該字樣。其次,假冒網站最新消息通知欄為簡體字,背景大字為繁體字,而易通行官網,可根據使用者選擇繁簡英,同時切換。第三,假冒網站除付款界面的按鈕可以點擊以外,左上角欄目點擊後無反應。
議員促金管局統籌加強短訊防騙
(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對有騙徒透過偽冒運輸署易通行網站行騙,多名立法會議員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均促請特區政府想方法讓市民更清晰知道哪些是來自政府部門的真確訊息,同時加強打擊犯罪集團。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在疫情期間,就有不少冒認衞生署的騙案,如今又有騙徒冒認運輸署。通訊局已在非本地來電的號碼前加上「+」號,令市民提高警惕,而政府部門的來電及電話短訊號碼前亦應透過特別符號以資識別。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指出,騙徒經常透過釣魚網站向市民發放「扮優惠」的短訊,尤其是冒充政府服務,特區政府必須盡快調查該些犯罪集團是否本地操作。金管局應擔當統籌角色,在短訊前加上「小心防騙」的訊息提醒市民。
他以今次有人被騙逾7,700元的例子說:「幾千元都算,最怕是被人盜取信用卡資料後造成更大損失,因此信用卡公司及銀行應盡快改善信用卡凍結及取消機制。」
鄧家彪認為,現時市民發現信用卡遺失或資料被盜時,往往要致電或花一段時間透過網頁處理,因此建議在App加入「一鍵取消」的緊急按鈕,再輔以指紋辨認,相信能有效減低市民及銀行的損失風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