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行」不停車繳費系統推出4個多月,仍然不時有的士車主及司機投訴扣費失敗或扣錯錢;更有騙徒渾水摸魚發出假冒「易通行」扣費失敗的短訊,盜取市民的信用卡資料,情況令人關注。實施「易通行」,邁出智慧出行的重要一步,實施初期系統存在瑕疵,政府應盡快查漏補缺,令系統更高效安全,堵塞被人利用的漏洞,令車主得益、樂意採用,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步伐。

政府今年5月開始,陸續在政府轄下多條行車隧道推行「易通行」。但媒體近期觀察發現,「易通行」的扣費成功率仍然不理想,有的士司機統計扣費失敗率高達12.8%,對行業運作構成不少影響。

根據運輸署資料,「易通行」由「易通行收費系統」及「繳費貼」兩部分組成,透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配合自動車牌識別技術直接「扣數」繳費,車輛在駛入隧道管制範圍後,不用再在收費亭停車繳費,十分省時方便;同時車輛過隧道時無須轉線,可以提升道路安全。實施「易通行」原意是提升效率、提供方便,但的士業界不少人反映「易通行」技術未成熟,運輸署對此應高度重視,多做測試了解實際情況,敦促隧道費服務商積極找出存在的問題,不斷提升技術。

對於有扣錯錢的情況,運輸署回應指已開發程式提升系統辨認車牌的能力,減少出錯。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該做好協調善後工作,若有司機在通過隧道時扣費失敗,能讓他們有較為簡易的方法查詢扣費情況,然後補交隧道費,以免被收取附加費。同時在司機反映相關問題後,運輸署應有機制跟進,協助司機學習「易通行」的正確使用方法和及時解決問題。

近日有騙徒偽冒「易通行」發出欺詐短訊,令個別車主中招,而欺詐短訊的內容就是指「易通行」扣費失敗,顯示騙徒正是利用「易通行」系統不完善之處,令車主信以為真,上當受騙。運輸署應盡快修正系統,避免再出現扣費失敗或扣錯錢的現象,並繼續做好相關的宣傳教育工作,既要教育好司機正確使用「易通行」、降低扣費失敗的機會;也要教育市民識別詐騙信息,保障自身權益。

根據運輸署的規劃,今年年底前將會在剩餘的兩條政府收費隧道實施「易通行」,運輸署要持續總結經驗,吸納各界的意見,及時修補漏洞,改善使用體驗,為推行其他智慧出行措施打好基礎。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