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高高的山坡上,3個滿臉稚氣的藏族小朋友,身上掛着、手裏提着一大串塑料瓶子……2017年10月,一張拍攝於青海三江源的照片,吸引了很多媒體和網友的注意。他們是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的牧民,當天3個小朋友跟着大人上山時,把隨手撿到的易拉罐、飲料瓶串起來掛在身上,等下山回家時集中處理。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副校長索南吉講述師生守護長江源頭的故事。 (受訪者供圖)

「在我們這裏的很多村莊,當地的孩子們跟隨父母上山撿拾垃圾集中回收的場景隨處可見。」 在日前於青海西寧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青海專題宣介會上,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副校長索南吉告訴與會各國嘉賓,三江源地區很多學校都有注重環保教育的傳統,家裏大人帶着小孩撿,學校老師帶着學生撿,在一次次的耳濡目染、一代代傳承中,保護生態的理念深入人心。

源頭撿拾垃圾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據了解,長江源民族學校的前身是1958年創辦的青海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鄉完全小學,位於長江源頭——沱沱河畔,是一所游牧學校。

「作為長江源頭第一校,我們提出『源頭一滴水 世界一條江』的辦學理念,從1999年6月5號國家在沱沱河與青藏公路交匯處設立『長江源』環保紀念碑起,我們學校就成立『長江第一小衛隊』,開始守護長江源頭。」據索南吉介紹,該校的這一辦學理念,就是想告訴孩子們,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是長江源頭的一滴水,大家的責任和義務是保護好長江源頭。都要爭當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像父輩們那樣,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參加宣講會的外賓與長江源民族學校學生下棋互動。(受訪者供圖)

多年來,長江源民族學校一直向孩子們宣講環保知識,組織大家在沱沱河畔、青藏公路沿線撿拾垃圾。很多孩子放學放假回家,只要有空閑時間,也總會跟隨父母去清理垃圾,用手撿,用肩扛,用最樸實的方法守護着這片凈土。索南吉說,孩子們從小就懂得高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他們明白,是沱沱河孕育了草原、養育了大家,保護好環境,就是保護好家園,保護好沱沱河,就是保護好長江。而孩子們的環保行為,也漸漸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很多遊人,他們路過時不會再從車窗往外扔垃圾,遊覽休息後,很多人也會帶走隨身垃圾。

搬入新校區依然不忘環保初心

2004年,為更好地保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牧民們的生活條件,當地政府在格爾木市南郊修建了一座新村,命名為長江源村,學校也搬到了村裏。新校佔地4300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綜合樓、塑膠運動場等,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一應俱全,牧民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學條件。

「搬離沱沱河畔後,我們全校師生都沒有忘記環保初心,依然堅持通過各種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活動。」在當日的宣介會現場,索南吉亦通過一件塑料瓶回收處理後製成的T恤,向與會者講述了牧民的孩子在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教學條件的同時,不忘初心繼續化身「長江小衛士」,為守護長江源頭貢獻力量的故事。

「我們學校六年級有個學生叫扎西達哇,他一直帶着弟弟妹妹撿拾廢舊電池,交到環保驛站處理。他說:我們把沱沱河保護好,下游的人們就能喝到更加乾淨的水。」在索南吉的記憶中,這樣的事情在學校比比皆是。

收集逾10萬可回收垃圾變廢為寶

此外,去年該校還成立了「群團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我們引導孩子們把營養餐的牛奶盒、飲料瓶清洗乾淨,分類回收,寄到愛心企業。而愛心企業會把牛奶盒變成作業本,把塑料瓶做成衣服,把八寶粥罐製成鉛筆盒。剛才展示的那件T恤,就是由8個塑料瓶回收處理後製成的。」索南吉告訴記者,當學校把這些產品當作獎品發給孩子們時,大家都特別有成就感。

索南吉表示,目前孩子們已收集超過10萬件可回收垃圾。在他們學校基地,不僅展示有孩子們用廢棄紙盒製作的民居,用塑料瓶製作的玩具,還有用易拉罐製作的茶具和小椅子,用廢舊報紙製作的長江、黃河圖等等。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風景如畫。(受訪者供圖)

長江源頭一滴水匯聚成世界一條江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是全國首批設立且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行進在江源腹地,眼前看到的是奔騰不息的源頭活水,成群奔跑的藏野驢,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而最讓人動容的,莫過於這裏一代代居民之間相互傳遞的生態理念和故事,還有一位位從小便立志成為護佑山水草木、萬物生靈的守護者。

「我們是長江源頭的一滴水,匯聚成世界的一條江。」在索南吉看來,長江源頭的孩子,心裏始終裝着雪山、草原、河流、湖泊和野生動物,他們懂得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這一切。而他們也一定會守護好長江源頭,守護好賴以生存的家園。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