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看動畫片《長安三萬里》呈現的唐詩及其畫面,令我想起去年下半年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當然,跟前者以詩人為號召,有故事、有情節不同,後者則由畫入手,但是,正如主持人撒貝寧在每集節目開頭所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古代,除了官方文書記載外,在民間,還有人以詩筆、畫筆共同記錄着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

那些流傳至今的古畫,除了給後人留下當時的民風民情外,也留下精湛的工藝,那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側面,也是中華文明的體現。所以,節目旨在表現中華民族的「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由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作為賞卷人,配以由一群演藝界名人扮演的開卷人,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詮釋名畫中的人和物,並配以相關詩詞,再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深度解說和導賞,令觀眾在品畫賞詩之餘,了解畫家及其創作過程,以及當時的社會風貌。

可謂寓美於教,融美以學,通過詩、畫、音、舞、劇、曲等藝術形態的跨界融合,尤其是借助沉浸式的藝術科技,平面而陳舊的古畫變得立體而生趣,詩畫描繪的人和動物活起來,栩栩如生,現代人也輕易地「走進」古畫環境中,體驗當時的氛圍。

多位香港藝人如譚詠麟、汪明荃、趙雅芝、惠英紅、張衛健等都參與演出。節目中講到的畫家故事也很具啟發性,很值得欣賞。有興趣者,可上央視網站重溫。

其實,央視以往製作不少歷史文化片,20年前推出的《百家講壇》就很出名,由相關學者主講不同的主題課,具知識性,令人受益匪淺,個別講得生動的學者如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更猶如明星般受歡迎。不過,這種以「講」為主的形式,對追求視覺的新一代來說,難免感到沉悶,而且,節目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政界人物。

《詩畫中國》顧名思義,從古代名畫入手,再用現代科技令畫面流動起來,效果截然不同。人們大概還記得去年初「央視春晚」的兩個話題節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段)和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吧?除了賞心悅目,也激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