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聯合主席、聯合國環境署前執行主任 埃里克·索爾海姆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依山傍水、環境秀美的小縣城安吉考察。在那裏,他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這句話不僅告訴人們,寶貴的大自然需要我們大力保護,也表明了國家推進環境保護也將帶來巨大的機遇,創造新工作崗位,產生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發展。

習近平主席的這一經典論述是中國發展史上的分水嶺,為21世紀新的發展範式指明了道路。按照早期的發展邏輯,由於缺少煤炭的替代能源,為了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只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2005年時的中國,着眼點還是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現如今,中國已將重心轉向高質量發展。從煤炭向清潔能源的轉型引領中國實現了從「灰色發展」向「綠色發展」的重大飛躍。

在傳統製造業領域,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鮮有全球知名品牌。例如,在傳統汽車領域,沒有一家中國車企可與日本豐田相提並論。對於後發企業而言,通過製造同類產品來取代現有知名品牌可謂難上加難。面對如此的困境與挑戰,中國採取了明智的產業政策,在新興的電動汽車市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一解決方案實現了雙贏,不僅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推動中國經濟走向繁榮,同時也保護了環境。

在這一方面,中國的成就遠超預期。去年,全球超60%的電動汽車產自中國。今年一季度,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比亞迪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包括小鵬汽車、蔚來、吉利在內的十個國產電動汽車品牌共同競爭行業領先地位。

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中國品牌備受關注。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企業從電池、設計、技術到性能方面的一馬當先,令美國、日本和歐洲的汽車製造商目瞪口呆。

中國的領先地位不僅局限於電動汽車領域,還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總部位於西安的隆基綠能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單晶體硅光伏產品製造商。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是水力發電研發的全球領跑者。遠景能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渦輪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商之一。寧德時代則在鋰電池製造方面遙遙領先。

中國推動綠色發展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尤其是在中國許多中小城市促進了就業。寧德時代的總部設在福建寧德,有着「中國鎳王」之稱的青山控股集團位於浙江溫州,世界領先的鋰生態企業贛鋒鋰業位於江西新餘,遠景能源公司總部在江蘇江陰。可再生能源行業不斷為中國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中國也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綠色能源勞動力市場。綠色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有趣的是,印度目前的發展模式與中國不謀而合。印度總理莫迪正在推進綠色氫能、電池、太陽能板等綠色產業項目,調動國家力量構建綠色市場。他的着眼點有兩個——走綠色發展道路和提供就業崗位。他還提出了「印度製造」倡議,以期提振印度國內創業風尚,確保在國內創造就業機會。

被稱為印度版「滴滴出行」的Ola公司最近在泰米爾納德邦建立了一家出色的電動滑板車工廠。這家Ola未來工廠集綠色、清潔、現代於一體,有望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中心。當我來這裏參觀時,我大吃一驚,並驚喜地注意到整個工廠的員工都是女性,她們展現了印度女性的風采和能力。走綠色發展道路可以幫助印度擴大市場份額,也能為懷揣着雄心壯志的青壯年提供工作機會。

中印有着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巨大優勢,兩國都擁有超大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都是統一的大市場。而在非洲,儘管整體上54個國家的總人口規模跟中國或印度相差無幾,但按國別來看,大多數國家的市場規模都很小且相互隔絕。在中國,由廣東等南方地區製造的商品可暢通無阻地銷往內蒙和西北部城市,不必徵收商品稅及關稅。印度的情況也是如此。然而在非洲,一系列壁壘使得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非常有限。

在氣候談判中,較貧窮國家要求修復發達國家造成的損失和損害,這是一項公正合理的訴求。發展中國家將在中印兩國的引領下取得更好的發展。我們要大力發掘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而不能只盯着短期成本,此建議同樣適用於歐美髮達國家。

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是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巨大進步所做出的一項回應。該計劃將為美國產的電池、電動汽車、綠色氫能、可再生能源等綠色產品提供巨額補貼。這是一項保護主義政策,為美國本土綠色產業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會令發展中國家同美國競爭的難度加大——畢竟拜登總統只需要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贏得選票,而不是中國的江蘇省或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

全球各國應在競爭與合作中尋求平衡,這是最重要的。綠色發展領域的競爭可推動創新,降低綠色產品價格,對於全球發展都大有裨益。但同時也必須將競爭限制在合作的框架內。世界貿易組織必須在這場全球競爭中發揮作用,通過設立規則來為構建一個公平的綠色產業框架提供支撐。

方向是明確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需要各方集思廣益。只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方能成為贏家。

(作者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聯合主席、聯合國環境署前執行主任 埃里克·索爾海姆 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