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聯同生命熱線舉辦以「共創希望」為主題的記者招待會。

國際防止自殺協會(IASP)把每年的9月10日訂為世界防止自殺日,旨在提升全球各地對防止自殺的關注。作為IASP的成員,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下稱「中心」)聯同生命熱線舉辦以「共創希望」為主題的記者招待會,公布香港最新的自殺數據,並提出「四個倡議」,呼籲各界持份者為促進本港青年的精神健康出一分力。

據死因裁判法庭提供的數據,中心估計2022年香港的自殺率為14.5,自殺率按每十萬人計算,即代表每十萬人中有14.5人死於自殺,呈現上升趨勢,比上一年增加了17.9%。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表示,今年情況已較穩定,無再繼續上升,相信是由於校園已重開,加上就業情況好轉。

近年,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各界關注。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由2014年的6.2急遽攀升至2022年的12.2,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低學歷與失業人士的自殺風險最突出,失業人士比就業人士的自殺風險高15.5倍,低學歷人士比高學歷人士的自殺風險高4.37倍。

預防自殺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衞生議題,葉兆輝教授邀請社會上有心人士「共創希望」,構建共融社會。面對社會急劇轉變,本港經濟仍然處於不穏狀態,令很多都市人產生無形壓力。中心將與往常一樣,承諾成為彼此的守護者,一同勇闖挑戰,並肩締造更美好的香港。

「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表示:「香港的自殺問題愈趨嚴重,尤其這幾年全球經歷巨變,面對各種挑戰,民生和經濟備受衝擊,市民的精神健康大受影響,令『生命熱線』的服務需求急劇上升,2022全年已處理13.6萬個來電,今年首8個月則已處理82,070個來電,每月平均接聽超過10,000個來電。而青少年來電中,有16%面對就業及經濟困難 (包括失業),值得關注。」

「生命熱線」服務使用者於記者會上分享個人經歷,因童年遭受家暴而患上抑鬱症,加上學歷程度不高,以致就業情況不理想。認識「生命熱線」後獲社工悉心輔導,令病情逐漸穩定。及後更於機構擔任兼職工作,回復正常的生活。個案表示﹕「對於我們精神復元人士來說,能夠有機會投入社會工作,並得到大眾的接納及包容,使我們能發揮所長,重拾自信及盼望。」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聯同生命熱線舉辦以「共創希望」為主題的記者招待會,並提出「四個倡議」。

中心及生命熱線期望能連結政商家校,攜手拯救本港年輕人精神健康,建議如下:

1.進修培訓添技能 出路更多盼望增

踏入疫後時代,本港失業率隨經濟復甦下跌。大環境雖變好,卻令一群仍然失業的年輕人產生更多負面情緒及失去自信心。低學歷及低技術的待業青年尤其沮喪,眼見身邊朋友逐漸找到工作,自己卻仍然「無工開」;加上自知自己競爭力不足,更見前景一片黯淡,甚至引發精神健康問題。

建議政府為低學歷人士提供更多進修機會、培訓服務、職業教育、就業支援計劃等等措施,以扶持這群年輕人提升技能,為他們增加向上流動的機會,令待業青年重拾盼望。

2.監管財仔勿濫批 杜絕財務吸血鬼

近年青年人借錢愈趨便利,更可見財務公司刻意針對年輕人宣傳,鼓吹「先使未來錢」,為年輕人堆砌錯誤的理財觀念。部份二、三線財務公司以手續簡便、最終負債青年陷入財困,導致輕生悲劇。

促請政府加強監管放債人,推行措施促使放債人作出負責任的貸款批核,打擊濫批濫借問題,提升年輕人的借貸門檻。

3.創造共融工作間 摒棄標籤展關懷

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者及特殊教育需要人士存在不少標籤,根深蒂固的誤解不但令這群青年獲得較少工作機會,他們在職場上被歧視的情況亦甚普遍,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呼籲企業履行ESG(環境、社會和管治),為這群年輕人提供更多工作機會,考慮降低入職門檻如學歷要求、技能等,反之提供更積極的方式如在職培訓,讓他們從事較高技術水平的工作,增加他們的競爭力,幫助他們重投職場。

建議僱主及主管應為工作空間建立平等共融的環境與文化,並教育和引導職員不標籤同儕,實踐包容及尊重。

4.珍視非學術成就 照顧心靈家校攜手

現時本港的教育制度及社會風氣過分側重成績,令青年人承受極大的學習壓力。要促進年輕一代的精神健康,我們建議教育界推行健康多元的學習環境,同時鼓勵大學及僱主將這些非學科表現和成就列入考慮,讓擁有不同才華的年輕人都能發揮所長。

提議學校加強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幫助他們及時識別情緒問題、懂得如何尋找專業幫助;學校又可推展不同活動提升學生抗壓能力,同時為教師及家長提供培訓,協助他們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並了解如何提供支援。

為配合學校在生命教育的需要,生命熱線會在開學前向學校寄送宣傳單張,亦會為老師、家長及學生舉辦工作坊及講座。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