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吳健怡)黑雨傾注,香港多個港鐵站遭洪水攻陷,黃大仙及彩虹港鐵站更瞬間被水淹沒,扶手電梯變成激流,月台化身泳池,隨時成為去年韓國首爾地鐵沒頂翻版。身為香港及英國特許工程師的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張欣宇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港鐵站內一般設有抽水系統,但只能應付小型水浸,難以抵擋世紀豪雨。多名工程界專家均認為港鐵有必要加大泵水的容量、加強排洪設施,以及加裝防洪板。
黃大仙等多個港鐵站被洪水吞噬,張欣宇指,黃大仙站的入口設有斜路位,一向是水浸黑點,而港鐵內有抽水系統排洪,「不過這些系統只是應對小量水浸,並非對付洪水級豪雨,遇上今次的豪雨,一般是在出入口位加上防洪板阻水,不過由於塊板要人手逐塊裝上去的,估計是因為洪水來得太急裝唔切,故日後遇到這類洪水,應及早加裝防洪板。」

評估「高風險」出入口再封閉
香港工程師學會上任會長卜國明分析港鐵站的設計時指出,港鐵會因應周遭環境設計車站,一般港鐵站出入口會高於周圍地勢,但在極端暴雨下水位太高,車站相對地成為低窪,因此大量洪水向低流,直奔車站內。
他認為港鐵公司應汲取今次的經驗,研究加強防水措施,「例如今次黃大仙站個別入口的設計出現大水湧入問題,便要檢討有關出入口的風險,當估計出現暴雨時便應加設擋水閘等,甚至將有關出入口封閉,避免再出現今次水浸車站情況。」
該學會的岩土分部上任主席卓子然亦指,港鐵的車站有其設計標準,但今次未能承受降雨量而造成嚴重水浸,因此亦需要檢視車站的排水系統,包括研究加大泵水的容量,以及加強有關的排洪設施。
「特例暴雨」仍證港鐵設備安全
面對今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香港鐵路運輸專業人員協會主席張年生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接二連三的惡劣天氣,港鐵已採取預防措施及修復工作,「這些措施肯定了港鐵相關設備的安全性,以及所有全體員工的努力。」但他亦認為,若是因此繼續加強有關預防設備,亦可能會導致成本增加。
他以澳門的輕軌作對比,指出為澳門列車供電的電纜在列車軌道兩旁,為防止漏電情況,每次暴雨的情況下,都會暫停服務,而港鐵是沿用架空電纜,離地面有四五米的高度,因此在暴雨的情況下,行車亦不會出現危險。
地處山腳無蓄洪池 暴雨下易淪澤國
(記者 劉明)香港在黑雨肆虐下多處頓成澤國,其中港島的柴灣及九龍黃大仙為當中的重災區。香港工程師學會上任會長卜國明昨日在線上答問會上解釋,由於柴灣及黃大仙均位處山腳,且降雨量集中在這些地區,雨水由斜路湧下。今次暴雨已超過排水系統所能承受的能力,且兩地仍未有蓄洪池系統,故造成嚴重水災。他坦言,在已發展的舊區增加排洪系統較困難,但相信特區政府會因應今次水患研究改善措施。據他了解,渠務署等部門正審視相關標準,以提高排洪能力。

現排水系統標準難抵「500年一遇」
卜國明指出,全球的城巿發展也有其風險管理,在排洪系統上的標準普遍由可抵受5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的暴雨,本港的排水工程亦按這個標準,惟今次黑雨警告下少於24小時內的降雨量高達800毫米,已屬500年一遇,遠超於本港200年一遇排水系統設計的承受能力。
香港工程師學會執委陸偉霖解釋,柴灣和黃大仙成為重災區有其地理因素,因周遭有山,兩地處於山腳位置,如在柴灣可見暴雨造成的洪水由斜路湧下,加上降雨量集中在部分區域如柴灣等地,因此災情特別嚴重。
他表示,其實特區政府一直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港島的上環及跑馬地便分別建設了地下蓄洪池,儲存雨水再排入大海,減低水浸風險,其他多個地點如尖東百周年紀念公園、秀茂坪及新界北等地也正規劃興建地下蓄洪池等工程。根據渠務署網頁,正規劃在黃大仙的摩士公園建造地下蓄洪池和相關雨水管道工程,惟今次暴雨來襲時黃大仙仍未進行相關工程,重災區的柴灣更未有蓄洪池的建造計劃。
舊區建蓄洪池「難過管線關」
陸偉霖坦言,柴灣屬已發展舊區,人口眾多,地下已鋪設不少管線,建造蓄洪池等系統存在局限,而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則表示需要平衡經濟、風險以及地下空間等各項因素一併考慮,但相信特區政府會因應今次災情研究改善措施。卜國明補充,在全球暖化造成極端天氣增加下,據知特區政府正研究修訂排水系統的標準,檢討是否提升承受能力至可抵禦超過200年一遇的暴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