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綜合《洛杉磯時報》、《衛報》、Politico網站報道:日本執意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招致國際社會強烈譴責,美國卻發聲支持日本。美國此番作態的背後,是其對太平洋長達數十年的毒害,美日可謂是蛇鼠一窩。英國記者喬恩·米歇爾揭露,美國向太平洋傾倒了大量放射性廢棄物和毒劑,還將馬紹爾群島當作核試驗場和放射性垃圾填埋場,對當地環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今年7月,馬紹爾群島外長敦促美國作出補償,但華府拒絕承擔責任。
喬恩·米歇爾2020年出版新作《毒害太平洋》,揭露美國長期向太平洋投毒的惡行。他查閱超過1.2萬頁官方文件、走訪受影響地區居民、退伍軍人和研究人員後發現,過去數十年間,美國向太平洋排放了454噸放射性廢棄物、2.9萬噸芥子氣和神經性毒劑。
二戰後,美軍在太平洋島嶼關島上儲存了約5000桶紫劑,這是臭名昭著的除草劑橙劑的前身。五角大樓稱,美軍從未在當地使用過這些除草劑。但駐紮在關島的美軍稱,他們曾在關島的懸崖上噴灑除草劑及傾倒軍事廢棄物,包括破損的除草劑容器。研究人員2015年發現,在疑似受到美軍除草劑影響的村莊裏,嬰兒因先天缺陷夭折的風險更高。
美建「墳墓」藏核污
米歇爾披露,美軍在馬紹爾群島埃尼威托克環礁的魯尼特島上掩埋了核試驗產生的超過7萬立方米核殘留物,其中含有致癌物鈈-239。這裏還埋着美軍從美國本土內華達州核試驗場運來的130多噸核污染土壤。美軍在這些放射性垃圾上建造了一個巨型穹頂,當地居民稱之為「墳墓」。如今,這座「墳墓」出現了裂痕,美國能源部承認其中的放射性物質滲入太平洋,但聲稱洩漏的劑量「不算危險」。
馬紹爾群島位於太平洋中部,由1200多個大小島礁組成,人口約5.4萬。1947年,聯合國將馬紹爾群島交由美國託管,直至1986年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獨立。據《洛杉磯時報》報道,1946年至1958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比堅尼環礁和埃尼威托克環礁進行了67次核試驗,包括1954年試爆「喝彩城堡」氫彈,其破壞力千倍於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
美軍並沒有及時將當地居民遷往安全地區,也沒有為他們提供安全防護。暴露在核輻射下的數千民眾出現了皮膚灼傷、頭髮脫落、持續嘔吐和腹瀉等症狀;數十人在短時間內因癌症、白血病等疾病喪生;新生兒畸形和夭折的案例激增。當地自然生態環境亦遭到嚴重破壞,大量魚類死亡、珊瑚白化。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馬紹爾群島部分地區的累積輻射劑量已經超過了發生核洩漏事故的切爾諾貝爾和日本福島。
數百美軍現嚴重後遺症
迫於國際壓力,美國於1958年停止在馬紹爾群島的核試驗,但直到近20年後才開始清理遺留在埃尼威托克環礁上的核殘留物。約4000名美軍被派去清理核試驗場,其中數百人出現了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癌症、骨骼問題、孩子先天缺陷等。
今年7月13日,馬紹爾群島外交部長阿丁敦促美國提供更多資金,解決核試驗造成的遺留問題。但美國總統太平洋島國談判特使尹汝尚堅稱,這個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已解決」。1988年,國際法院曾判美國向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支付23億美元,但美國國會拒絕接受該判決。《洛杉磯時報》披露,美國僅支付了400萬美元。面對放射性物質洩漏風險,馬紹爾群島官員曾向華府求助,但華府稱,「墳墓」在馬紹爾群島的土地上,因此是當地政府的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