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籲日邀外方專家 抽驗海床泥土海產釋疑
日本政府在啟動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前,不斷試圖混淆視聽,更聲稱經「多核種除去設備」(ALPS)處理的核污水是安全的。香港城巿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食物及環境衞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日本政府雖以過濾稀釋方法處理核污水,但未能降解及移除這些核元素,且持續30年的排放期,將令海床泥土受污染,並透過食物鏈影響魚類等水產,人體若吸收這些核元素,有可能造成基因突變並導致出現癌症風險。「如果日方認為經處理的核污水沒有問題,為何要排放入海,不用來灌溉?!」他質疑日本政府的監測數據未能取信於人,故應加入第三方專家監察以確保安全。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在排放核污水計劃公布後,日本政府備受批評,遂轉移視線,質疑中國核電廠也有排放廢水,反對日本的做法是「雙重標準」云云。但事實上,和中國核電廠排放用來冷卻機組的海水不同,日本是次排放的核污水,包括了接觸過福島核電廠損壞發電機組的燃料堆芯而被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污染。除了核電站廢水常見的放射性元素,例如氚、碳14之外,還有許多「超鈾」放射性物質,如鈈、鍶、銫等一般的核電廠不會排出的高毒素放射物。
水辦含七核 人類恐致癌
梁美儀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國際原子能組織抽取核污水的水辦化驗,驗出最少有7種核元素,包括鍶、銫、碘、氚、碳14等,部分半衰退期長,如銫的半衰退期就達30年。日本政府以ALPS處理核污水,即將核元素稀釋至低水平後排放入海,但稀釋的污水根本無法降解及移除這些核元素,故對自然生態以至食物安全帶來影響。
他解釋,當魚類等水產吸收了這些核元素後,僅部分會排出體外,其餘都會殘留在體內;若人體吸收後會殘留在骨頭及其他組織內,「要視乎海產有多少核污染物,以及人體吸收了多少,若體內核元素濃度高,有可能造成基因突變及導致癌症等疾病。」
梁美儀指出,核污水排出後會隨着水流沉積在海床,國際原子能組織的報告預計其範圍約3公里乘3公里。由於核污水持續排放30年,令海床核沉積物不斷增加,故日方要持續抽驗環境樣本如海床泥土和海洋生物作化驗,以監察核污染物的濃度和增幅,但隨着排放時間增加,海床污染和生物吸入量的水平亦會遞增,除影響食物安全外,污染物亦會影響藤壺、貝類等繁殖,令魚、蝦、蟹等沒有足夠的底層食物,影響漁業資源。
系統運作30年 風險大增
另一擔憂是日本ALPS處理系統一直使用會出現故障甚或人為錯誤,「機器要用30年,會有勞損老化情況,亦會出現人為或電腦錯誤情況的發生,稀釋系統出現故障或導致排放的污水核元素超標,排入大海增加食安風險。事實上日方公布的監測數據公信力有限,因為沒有第三方監察,若有中國或韓國的專家監測有關數據,才能取信於人,為何日方未讓第三方加入,是否他們自己也對稀釋系統成效存疑?」他表示。
事實上外國不少專家也質疑日本排放核污水計劃,英國廣播公司(BBC)昨日報道指,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去年底曾發表立場文件反對日方排放計劃,指出太平洋擁有最大的生態系統,包括70%海洋生物,排放核污水關係到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的健康,因許多核元素半衰期從數十年到數百年不等,其中一些會影響人類特定組織、腺體和器官, 東京電力和日本政府提供的支持數據不充分,某些情況下甚至不正確,在抽樣、統計、樣本分析和假設方面有缺陷,致評估結果亦存在缺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