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明帶領團員參觀隴黃大豆田。

大豆專家率港生考察西北 體會農業科學可改變世界

《華嚴經》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樣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渺小事物,箇中都可以藏有不可思議的奧妙和道理,小小的一顆大豆也是如此。繼較早前分別經由「天舟六號」和「神舟十六號」搭載大豆根瘤菌和大豆種子隴黃1號、2號及3號上太空進行航天實驗,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近日更加親自率團,帶領本港10所中學逾70名師生及大學教授、專家遠赴內地西北部進行農業和大豆研學。香港文匯報記者有幸獲邀獨家隨團,今次會一連兩集分享各團員如何藉由與農地和作物零距離的接觸,以及與當地科研機構人員的親身交流,真切體會農業科學改變世界的力量,及科學家追求人文精神的氣魄及毅力。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五日四夜的「STEAM@Soybean甘肅研學團」於早前起行,行程由「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大豆專家林漢明計劃構思和率領,同行還有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廷峰、香港種子商會主席謝天佑和甘肅農業科學院旱地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張國宏等專家。

一行人先後到訪陝西省咸陽市楊凌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昆蟲博物館、土壤博物館和植物博物館,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館、桃育種基地,武威的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甘肅農科院張掖節水農業試驗站,以及是次研學團焦點、由林漢明團隊研發具抗鹽、抗旱、抗病特性的新大豆品種隴黃系列在張掖和酒泉的種植點等地方考察。

醉心大豆研究超過25年的林漢明表示,研學團以STEAM教育為題材,但是與傳統的定義不同,除了相應的科學(S)、科技(T)、工程(E)和數學(M)外,自己對於當中的「A」更廣闊地演繹為與人文素養價值相關的「Liberal Arts」,他指自己從事研究除了重視在科學技術上的突破之外,也着重針對解決包括糧食安全、減少碳排放及可持續農業發展等挑戰,以及改善農村、農民的生活質素,尤其像西北這種有着日照時間長、高溫、降雨量低及乾燥等極端氣候和環境的地方,「當中有很強的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

「粒粒皆辛苦」 科學不離人本

因此,除了事前到學校進行主題講座和教導師生種植大豆之外,林漢明希望,透過讓年輕人親身的接觸和體驗,可以使身處香港這個相對富庶地方的學生體會和明白,一飲一啄皆來之不易且並非必然,而是有賴農民辛勤耕種、努力作出犧牲和奉獻而得來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大家認識和理解科學力量幫助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人文價值,同時把眼界和視野由香港擴闊到國家以至世界。

面對當今世界日益突出的糧食安全議題和中國「大豆危機」等挑戰,林漢明認為,藉研學團發揮教育意義去啟發學生,了解到在挑戰中也存在着機遇,當中也有大家參與的空間,年輕一代可以接手和傳承像自己一樣以科學解決農業困難的人文精神和科研事業,同時學會和發揮齊心合力去解決科學問題的協作精神,「傳承和協作對於改變世界很重要,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力量很有限,大家一起就會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