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明(左二)與張國宏(右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健文)《禮記·中庸》有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不止學生和老師,本身是大豆權威的林漢明表示,自己在這次研學之旅也獲益甚豐,「學無止境,每處地方都有新的學問,而且你的老師也不一定是教授。」除了學習到新的土壤和昆蟲知識之外,他提到自己在研學團結束後,繼續往隴南山區工作與當地農民交流時,發現一項自己之前未有意識到的事情,就是當地雖然平均降雨量算得上可以,但弊在出現「時旱時澇」的極端分布情況,造成過猶不及,當地農民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其中一款合適、同時能夠抗旱和抗澇的隴黃大豆種子,這啟發他考慮氣候對農耕影響的時候,也要從季節性的微觀角度出發。

考慮氣候要微觀 防治紅蛛見大局

在行程中,不少同學都對紅蜘蛛破壞大豆生長的事情大感興趣。林漢明介紹指,紅蜘蛛繁殖力強,喜歡群居並在葉背近葉脈的地方吸食汁液,使葉片發黃、枯萎和脫落,導致作物早衰和枯死,造成產量損失,這在西北地區對農作物造成的禍害頗為嚴重,必須正視和解決,應對之策就是以無人機噴灑藥物。

不過,合作夥伴反饋指,只在自己的田地上進行滅蟲成效不彰,因為其他田地的紅蜘蛛很快就會再次「入侵」,所以應有整體規劃,例如游說當地政府協調各個農場作出集體滅蟲行動,方可收長遠之效。他希望同學從中明白處事解難也要抱有「大局觀」,除了考慮自身眼前的難題,也照顧到其他持份者,達到合作共贏。被問到研學之旅最難忘的事情,林漢明笑言:「當然是在有高原反應的情況下於火車上過夜,以及大家要在少於3分鐘的時間內,連人帶行李趕上火車。」他坦言,起初擔心會有同學趕不及上車,或是不習慣如此辛苦的行程,但是欣見香港學生的適應能力都很強,在夜臥火車上也很快入睡。

見證西北現代化 相信科學

林漢明感嘆,無論是日間旅遊巴窗外的河西走廊風景,路上一片片如海洋般的太陽能光電模組與數以百計參天般的巨型風力發電機,抑或是從酒泉回程蘭州通宵硬臥火車窗外的星空,這些都讓他感到「很神奇、很奇妙」,妙在國家現時的交通發展可以將在古代看來遙不可及的地方和人們緊密聯繫在一起,讓遠至在香港的人也可以親身見證西北的現代化發展,體會「科學的力量」,「這更加強化了我的信念,相信不同領域的科學都可以帶來改變和作出貢獻,希望同學們也可以領會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