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我常覺得奇怪,中國的內地生產總值(GDP)在2010年已超越日本而晉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內地不少學者還在高呼「韜光養晦」,以為這樣可以避過美國的打壓或制裁。想法未免太天真,或過於妄自菲薄。
有史以來,老大打壓老二「天經地義」,不管你如何解說或做什麼,老大都會覺得你威脅到他的霸主地位, 不斷耍嘴皮找碴,也是一種軟性恐嚇和分化。你除了迎難而上,予以反擊,並更加自強外,別無選擇。所以,中美關係緊張或膠着,難以消除,甚至會不時「擦出火花」,也是「常態」,難見「晴天」。
在官方層面,大可以拳來腳往,但在民間,卻可以放軟身段。可幸至今,兩國民間交往、交流不斷,這為溝通或疏通關係打開另一條渠道。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6月中在北京會見到訪的比爾·蓋茨時就說:「我常講,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我們始終寄希望於美國人民,希望兩國人民友好下去。」
任何關係,無論如何和諧,都不可能是永遠的,在變幻莫測的國際風雲中,國與國之間,有因利益互惠而合作,也難免在一些領域上因競爭而惡化,或在某一件事情發生後出現緊張局面,時緊時鬆或時好時壞,也屬正常,這也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曲折過程。
代表國家利益和執行國家政策的外交官在媒體聚光燈下,必須站穩立場,表現強硬,清晰傳達信息,因為他們需要向國民交代和負責。但仍有很多事情,可以由民間力量去促成,這樣,除了令官方更掌握民意外,也可以有迴旋的餘地。而且,由非官方人物或民間團體去推動的活動,往往較接地氣,容易為人接受。
就像俗稱的「二軌外交」,運用非官方人物,包括學者、退休官員、公眾人物、社會活動家、非政府組織等多種渠道進行交流,通過民間友好往來加強對彼此的了解,增加信任度,待時機成熟後,進一步將民間成果和經驗向官方外交的軌道轉化,從而推動真正影響大局的「一軌外交」的順利進行。這正是民間文化使者的作用。
歐洲一些國家,常對那些將他們的文化或生活方式向外推廣或在兩種文化環境中遊走並促進交流的外國友人授予勳章,以作獎勵,像香港的Joyce Ma(郭志清)和已故的鄧永鏘。在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進程中,更需要這樣的民間文化使者,只是,今日的使者思維可能需要調整一下,除了由西方引進,更應該輸出,自信地輸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