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屋共創展。(記者李望賢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望賢)廢棄漁網、塑料瓶、垃圾袋……海洋裏充斥着各種各樣帶着人類生活印記的海洋垃圾,就像是有人不小心把「家」丟進了海里。如果賦予這些海洋垃圾第二次生命,會是什麼樣子?

為了倡導更多人一起「關心海洋,讓生態可持續」,日前,由海洋垃圾化身藝術品、「變廢為寶」搭建而來的「海洋屋共創展」,在深圳市軟件產業基地創業廣場大街上舉辦。

藝術家漁網附身模仿被漁網纏住的海洋生物。(記者李望賢 攝)

在這場展覽中,騰訊SSV聯合多家公益機構、十餘位藝術家、300名共創者,利用回收而來的海洋垃圾,共創了一系列藝術作品,將裝置、視覺和行為等藝術元素相融合,通過藝術的手段搭建成「海洋屋」,重塑了那個被人們丟棄的「家」。

知名設計師、SenseTeam感官體創始人兼創意總監黑一烊,是此次「海洋屋共創展」的策展人。他介紹,整個「海洋屋」的造型靈感,來自海岸線和海波紋,以水滴的外形搭建出立體空間;「海洋屋」外圍懸掛的是為這次展覽特製的吸管筆,回收的塑料吸管裝上筆芯,設計成了可持續利用的吸管筆,時刻提醒大家關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問題。

「在『海洋屋共創展』中,觀眾可以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不同感觀體驗這些多元的藝術形式,感受一場獨屬於『海洋屋』、藝術與自然共創的碰撞與交流。」黑一烊說,「這場展覽不以某件藝術品或藝術家為核心,尊重每一個不同的表達,在有限的海洋屋空間裏講述一個無限『可持續』的故事。」

據悉,展覽絕大部分藝術品是由回收的海洋垃圾「重塑」而來——將廢棄的漁網變成客廳的裝點,用打磨後的海玻璃送給自己當飾品,殘缺木片搖身變成精緻香台,填海路線圖被搬上桌面、成為最美海岸線……每一件作品,或精巧、或樸拙、或藝術、或生活,都藏着讓人動容的一面。

萬雲峰是參與此次藝術共創的國際環保藝術家之一,他用到的海洋垃圾,大部分是自己在海邊撿的。通過行為藝術、裝置、繪畫、手工藝等各種天馬行空的設計,萬雲峰把各種海洋垃圾再次利用、賦予新的生命,讓大家看到垃圾還可以如此有價值的同時,呼籲更多人保護海洋、關注環保。

博米小設計師們創作的「潮汐呼吸」。(記者李望賢 攝)

除了像萬雲峰這樣的藝術家外,深圳博米藝術中心的100多位孩子,也是「海洋屋共創展」的重要參與者,為此次展覽創作了幾十件藝術作品,他們中最小的創作者只有3歲。在創作前,孩子們花了兩個月時間,將家裏的垃圾回收分類,比如紙類、橡膠類、金屬類、玻璃類等,理解了什麼是可持續,孩子們才開始創作。

其中的一件藝術品,是孩子們用回收垃圾和一些複合材料,做出了一個個「肺」,命名為「潮汐呼吸」——呼吸是一種自發性行為,正如大海的潮汐也是如此。博米的小設計師們以海洋垃圾等材料模擬肺的形態,試圖喚起觀眾對海洋生態的關注和保護。

未來,「海洋屋共創展」中的部分藝術品,還將舉辦公益拍賣活動,拍賣所得公益金將用于海洋保護事業。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