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更新標準提高城市韌性 提升民眾防災應對能力
從2021年的河南鄭州水災致全城「癱瘓」,到今次華北創紀錄暴雨引發洪災使河北涿州成為重災區,近年來,中國北方正遭受着比以往更嚴峻的防汛考驗,如何在今後遭遇洪災時避免陷入癱瘓,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17日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強調進一步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多位專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過去北方以旱為主,城鄉基礎設施條件在應對極端暴雨時相對薄弱。此輪華北暴雨洪災,暴露出北方地區管理部門應對極端天氣仍缺乏經驗,民眾的防洪意識亦低於南方。今後在彌補水利工程短板、編製洪水風險圖、提升城市韌性的同時,民眾亦需提升防災意識和應對能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國家氣候中心用模式預估的結果顯示,未來北方強降雨會越來越多。2026年至2045年,京津冀城市群夏季和年平均降水會以增加為主,強降水、連續五日降水量等指數都呈增加趨勢。隨着城市擴張,暴雨風險的範圍也在增大。那麼下一次洪災出現之前,北方城市應如何汲取經驗和教訓?多位專家認為,北方城市需提升汛情思維,更新標準提高城市韌性。
抓住重建契機 增強抗災能力
北京地理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教授李京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北方地區要汲取每一次暴雨和洪災留下的經驗教訓,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的影響,拿出一個綜合的災害風險評估,以此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管理系統、重點工程建設、設防標準更新的參考。提高城市韌性,方可更好應對下一次洪災侵襲。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認為,提升城市韌性首先要提高風險辨識,知道高風險點的位置。同時,要增強危險感知能力,應配備完善的規定,包括預報怎麼發、預警誰來發、在什麼範圍內發、如何告知市民、市民何時配合撤離等。另外,在韌性城市建設過程中,提升抗災搶險、應急處置以及對災害損失的承受能力都非常重要。災害發生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災害發現基礎設施的短板和薄弱環節,抓住恢復重建的契機,使基礎設施變得更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增強抗災能力,這一過程就是韌性重建。另一方面,全民自保互救的能力也要增強。
增設水利設施 補防洪短板
關於防洪設施,李京表示,要強化整個流域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在治理上,必須提升重要河道和主要支流的防洪指標。他以京津冀為例提到,潮白河上有密雲水庫,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基本能截留來自燕山的大部分來水。永定河上有官廳水庫,亦可攔截上游來水。而拒馬河流域沒有大型水庫,面對百年難遇的洶湧山洪,只能任由其衝出峽谷。據悉,拒馬河是河北省內唯一一條長年不斷的河流,為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分為南北兩支。在此前的暴雨中,北拒馬河和大石河洪峰流量非常極端,它們在涿州交匯,造成嚴重洪災。
「可以考慮在拒馬河上游修建水庫。畢竟大型水利設施是根本,沒有它的保護,其他防護措施很難發揮作用。」李京說,「修建水庫對於乾旱和洪水交替出現的北方地區也是有益的,可將攔截的洪水轉化成淡水資源。」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劉斌亦提出,未來汛情災害應對需要更多基礎支撐。防洪工程方面需要有所提升,例如在山峽區間修建一定的洩洪水庫,同時進一步提升下游防洪大堤的安全標準。
事實上,拒馬河上游水庫建設問題此前亦有討論。程曉陶表示,拒馬河在規劃上原本是要建水庫的,但因跨京冀兩地,修建水利工程牽涉兩地多部門的協調決策。今次河北受災正是提升洪災治理的一個契機,應認真審視是否需要建水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