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在疫情期間推出「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計劃」,旨在協助中小企紓緩財困、渡過難關,但有黑中介借協助申請為幌子,盜取企業敏感資料開設空殼公司詐騙貸款,令計劃淪為騙徒的「提款機」。政府應嚴打黑中介,以收阻嚇之效,同時應審視政府擔保貸款的申請、審批流程,在未來推出類似新計劃時最大限度防止騙案重演,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及做好宣傳引導,提醒企業加強自我權益保障,依法依規按照指引申請政府支援貸款,勿墮入陷阱、自招慘重損失。
「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計劃」申請期由2020年4月20日至今年6月30日,目的為協助中小企應對疫情衝擊,發揮保企業、穩就業的作用。為了迅速批出貸款、解中小企燃眉之急,貸款審批程序較為寬鬆。有別有用心之徒利用審批機制的寬鬆,不擇手段哄騙部分中小企申請貸款,包括「以不成功不收費」作利誘,令一些中小企上當受騙,向騙徒提供企業、個人的身份證明、商業登記等資料申請有關貸款。結果,騙徒成功申請貸款,從中收取巨額「顧問費」,更盜用申請者的簽名和相關資料,再開設空殼公司繼續申請「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令有關中小企在不知情下背負巨額債務,騙徒則逃之夭夭。
參考金管局數據,「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去年批出超過1.15萬宗申請,涉款336.3億元,壞賬有1,241宗,佔獲批申請約一成,涉款24.6億元。警方去年至今相繼破獲詐騙該貸款計劃的案件。可見,「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計劃的壞賬,有相當比例屬騙案。政府對該貸款計劃提供百分百擔保,壞賬最終可能由公帑埋單。警方必須全力追緝騙徒、追討被騙的款項。政府更應該亡羊補牢,找出貸款計劃存在輕易被騙徒利用、得手的漏洞,研究如何堵塞,日後再推出類似由政府擔保的特惠貸款時,要想方設法避免騙徒再有可乘之機。
從具體案例來看,騙徒在取得申請人的簽名和企業敏感資料之後,開設空殼公司,繼而申請政府貸款,這種操作基於香港現時商業習慣仍以簽名作為身份識別的憑證。審批機構收到有真實簽名的文件, 就認定是合資格文件,不需要申請人親自辦理或提供其他更有效、更嚴密的身份識別,就批出款項並轉賬至指定戶口,這容易造成簽名、資料被人利用的風險。
如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可以採取更先進、更難被利用的技術確認身份。現時很多以數碼方式辦理的業務,都採用指紋、人臉識別等技術來識別身份,騙徒無法通過騙取簽名行騙。政府今後推出其他貸款計劃時,應積極考慮創新技術手段,精準識別身份,堵塞被不法之徒利用的漏洞。
騙取政府貸款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有執業大律師表示,教唆製造假文書,已涉嫌觸犯串謀詐騙罪,若申請人受中介教唆,明知而設立空殼公司騙取貸款,會被視為同謀,一經定罪最高刑罰可監禁14年。
政府動用公帑提供貸款擔保,出發點是協助中小企,審批要嚴格把關,對申請貸款企業的業務規模、現金流等進行詳細審查,不能容許空殼公司套取貸款。雖然「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計劃」已功成身退,但政府有必要總結整個計劃的成效,包括貸款流向、申請行業分布、壞賬比例等,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讓今後類似計劃產生更佳成效。政府還要做好對企業的宣傳教育,讓企業清晰了解計劃的申請流程,無須假手於人,以免誤信不法之徒,不僅背負巨額債務,更可能惹上官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