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看「宋懷桂展覽」,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是令人懷念的年代,不僅在中國,似乎全世界都在懷念八十年代,也似乎是公認的美好年代,包括香港。

宋懷桂的「八十年代」肯定是美好,無論是她個人,還是當時的中國社會,甚至從她來自的歐洲社會,或者她曾踏足的美國社會,「八十年代」常常是潮流媒體出現最多的「集體回憶」。

當時的宋懷桂作為去國多年的遊子,有機會代表法國名牌回到曾經熟悉又正好打開門窗的故國發展,有情感的依歸,也有優越感的滿足;而其時的中國社會如從睡夢中甦醒,穿過了黎明,等待旭日東升,充滿了期盼,也充滿了很多的可能性。宋懷桂如魚得水,中國年輕人也為從外面進來的一切新事物興奮,懷着好奇、好學的心態,抱着渴望、期盼的眼光,對未知世界充滿好感,一種向前看、向上望的氛圍籠罩着社會。

社會的發展往往有一個循環,潮流的興衰亦然。在年代編年史上,總有幾個年代或一段時期被視為是「美好的」。以近代為例,著名者為巴黎的「美好時代」(Belle Époque),也是歐洲的美好時代,那是介於1896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前的日子,科學技術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給社會帶來嶄新的文化、藝術乃至生活形式,令人興奮。事實上,這個時間點也正是法國逐漸克服經濟低迷、第二次工業革命正要啟動的關鍵時刻。

再後來出現的另一個「美好時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般謂之為「黃金時代」(Golden Age)──對歐洲是戰後重生;對美國是重築家園;對中國是迎接新社會,全面搞建設。經歷過黑夜、承受過苦難的人們,對新時光特別珍惜、對新事物特別寬容。

對香港人來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是公認的「美好時代」,那是香港經濟發展達至高峰、又因應中國開放政策而順利轉型的年代,人們親切和善,社會氣氛祥和,消費主義尚未抬頭,而作為香港象徵之一的流行文化──電影、音樂、時尚的興盛更給社會注入動力和活力。

不過,懷念,是否就意味着真的美好呢?不盡然,那只是一種情愫,可能只是一種對現實若有所失的情感反射,以及經歲月洗禮後的朦朧記憶,濾過了雜質後的想像。不過,人生路漫漫,透過懷念或懷舊作為精神寄託,也是人性必然,更可以強化記憶,並留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