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孫志)78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誓言決不在日軍鐵蹄下出版而五易其館的《大公報》,用特意趕製的「日本投降矣」五個超大字號標題,杜鵑啼血般盡抒鬱結於胸的塊壘。史實鏗鏘,即便過去了78載,仍回響在歷史深處,提醒國人怎敢忘,也決不能忘!而今,軍國主義陰魂正在日本蠢蠢欲動,右翼勢力頻頻於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紀念日等諸多重要歷史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這種逆勢而動、作繭自縛的舉動嚴重傷害中國等周邊國家的民族感情,更加重了世界上愛好和平人士的擔憂。

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以超大字號報道「日本投降矣!」,為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畫上句號。

今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以「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在靖國神社舉行春季例行大祭期間,向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供奉名為「真柛」的祭品。日本當權者無恥吹捧甲級戰犯為「和平與繁榮的基石」,甚至是「感謝」、「尊敬」之類妄言,公開表示復活帝國時代的陰險居心。

新版安保文件 有悖「和平憲法」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年年不忘紀念戰爭,但距離真實的戰爭歷史卻越來越遠。日本政客一邊將「守護和平」掛在嘴邊,一邊卻把在侵略戰爭中死亡的士兵尊崇為「英靈」,這體現了其聲稱的「和平理念」的虛偽。

去年12月,岸田內閣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份安保政策文件,其中將中國定位為「迄今最大戰略挑戰」,將中國台灣地區定位為「與日本共享基本價值觀的重要夥伴和朋友」。以此為基調,日本隨之一系列後續行動:岸田文雄參加7月召開的北約峰會以及日台在執政黨層面加大勾連等,都可視作是日本國家安保戰略調整後新的動向和舉措。

日本問題專家認為,按照新版國家安保戰略,這種所謂「反擊能力」實際上是攻擊性的,可以進行「先發制人」打擊,這顯然有悖於「和平憲法」,暴露出日本新版國家安保戰略的實質,其「復活」軍國主義的動向愈發明顯。

極力掩蓋 美化侵略 民眾史觀扭曲

戰後幾十年,日本官方認可的史書隻字不提8月14日致盟國的同意投降電,也盡量迴避9月2日簽降書一事,卻竭力把「二戰」終結的功勞放到天皇頭上,試圖「美化」這段歷史,還極力掩蓋細菌戰、慰安婦等所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

此前,日本在廣島市和長崎市分別舉行了原子彈轟炸紀念儀式。德國駐日使館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在對原子彈轟炸的死者表示哀悼的同時,指出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源頭是德國和日本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所引發的戰爭」。此文一出立刻引起日本網民圍攻:「怎麼能把日本和德國納粹相提並論?」「日本是被迫進行自衛戰。」「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是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封鎖。」留言區的種種奇談怪論令人咋舌。

陰謀擴軍 熱衷製造中國威脅論

近年,日本政界一些人熱衷製造「中國威脅論」,藉口保障「反擊能力」,熱衷於購買美國產「戰斧」巡航導彈等最新戰爭裝備;着手改造所有宙斯盾軍艦,使之都能搭載導彈;大幅提升「防衛費」增加到GDP的2%……加快「自衛隊」的武力增強步伐。

軍事專家認為,這種調整標誌着日美的軍事聯合關係將會出現重大變化,正從以前的戰略級別向戰術層次級別,從以前的戰役行動向戰鬥行動轉進,一步步解除「專守防衛」緊箍咒,復辟軍國主義。

抗戰中的《大公報》

「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頭版用力透紙背的五個大字,向國人報告了抗戰勝利的訊息。總編輯王芸生提前籌劃抗戰勝利日的版面設計,於是前所未有的五個八欄高的字號誕生了,鮮用於標題的虛詞「矣」字奇崛深長。這樣的經典案例出現在抗戰時期的大公報絕非偶然。

《大公報》記者黎秀石拍攝「密蘇里號」戰艦上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翌日的社評《日本投降了》則是激動心情的恣意宣洩,酣暢淋漓。社評開篇即引用了杜甫名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篇二千六百字的長文寫道:「日本投降了!抗戰結束了!在八年苦戰之於,得見這勝利的偉大日子到來,我們真是歡欣,真是感激,在笑臉上淌下淚來。」

大公報共赴國難,顛沛流離,五次遷館,不顧轟炸在防空洞中繼續出版,決不仰人鼻息,沒有在敵人統治下出過一天報。正如上海版停刊時發表社論所說:「我們是中國人,辦的是中國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舊恥已湔雪,中國應新生。」78年前,記錄美艦「密蘇里號」上日本投降儀式大公報記者朱啟平的《落日》,被譽為「狀元之作」。「這簽字,洗淨了中華民族七十年來的奇恥大辱。這一幕,簡單、莊嚴、肅穆,永誌不忘。」在場的中國記者僅有三位,其中兩位來自大公報,他們就是朱啟平和黎秀石。大公報人在抗戰十四年間篳路藍縷,苦心經營,在亂世中把輝煌的新聞事業推向極致。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