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崇

閩西客家地區歷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培養,嬰兒還在胎中,就表達出濃厚的關愛之情,從而衍生出各類生育禮儀。以閩西客家縣連城的城關為例,尤其重視對傳統生育習俗的傳承,如果哪家人誕生了新生兒,那是天大的喜事,誕生禮自是非常隆重。

應該說,還未等新生兒出生,禮已先到,即有所謂的「催生」。在孕婦懷孕的第十個月,選在農曆初三(連城話「三」與「生」諧音),娘家人便會送來新生兒的衣帽、鞋襪以及一些食品、用品,一般親友則會送雞、蛋以及藥根酒、補品等,期盼平安順產。

產婦快分娩時,她母親需提前幾天送一斤「落月豬肉」,並了解生產前的各種準備情況。生育時,要在產房外焚香,祈求「臨水夫人」陳靖姑保佑。嬰兒出生後,產婦要「做月子」,整整一個月足不出戶、頭裹帕巾、全身保暖、以避風寒,每天要吃薑雞,這裏多用公雞,為產婦虛弱的身體提供營養,催生奶水。

嬰兒出生,做長輩的,一般會請陰陽先生查八字,看看「五行」、「財運」、「文星」、「忌犯」等。到第三天,就非常多講究了。先是「三朝命名」,如是男丁,要按照本宗族姓氏排行字輩,同時補足「五行」中缺項,如缺「水」或「金」,一般就選擇帶「水」或「金」的字補上。名字取好之後,用紅紙工整寫上「某某某得生長(次)男(女),敬告天地祖宗,取名為:某某某。長命富貴,福壽雙全」。三朝命名時,嬰兒的外婆會送來「命名雞」以及圍裙、團被、內衣等等。

三朝時,要用「午時草」(菖蒲、艾草、紫蘇、石榴枝等)燒湯給嬰兒洗澡,在盆裏放一對紅蛋,一個豬膽。紅蛋蘊意大吉大利,豬膽可以驅蚊避邪。一般要請嬰兒的祖母或伯婆(叔婆)用洗浴水輕輕地抹在嬰兒的頭、胸、背部等,邊抹邊念:「洗浴先洗頭,洗到老妹白鬚並白頭;洗浴洗到背,日後老妹得人愛。」這裏嬰兒無論男女,均叫「老妹」,是一種愛稱。還有的念:「洗浴洗滂滂,滂水大,滂水長,滂水大了做官長。」(連城對小孩子洗澡,有「洗滂滂」的說法,這裏的「滂水」,並非《山海經》裏傳說中的河流)。嬰兒洗淨後,要放在床上讓他獨自入睡,俗謂「三朝新人(新娘)郎打慣,三朝嬰兒爺(父親)打慣」,這裏的「打」,主要是指對嬰兒不要嬌慣和溺愛,要讓其養成良好的習慣。

到了第十二天,家裏要舉行「謝娭太」(謝女菩薩)活動,即所謂「十二朝」。第十四天,則舉行「十四朝」,屆時舅家要置辦「十全果」為嬰兒祈福。第二十天,便是「二十朝」,要用香燭、三牲供饗天地神明和祖宗,用120個雞蛋向外婆家報喜,外婆和舅母個人要另外給不少於20個雞蛋。同時也會向街坊鄰居分送紅蛋,街坊鄰居一般用紅包回禮,寫上「長命百歲」等祝福語。如果嬰兒在春節前後出生,又是男孩,還要向宗親報喜,給祠堂送上花燈,燃放焰火、分送紅蛋,表示宗房又喜添新丁了。有的地方則是在滿月前夕,給外公外婆和其他親戚家送上一壺酒、一隻雞或一塊豬肉,俗稱「報薑酒」。

誕生禮中最為隆重的一環,是「做滿月」。嬰兒出生滿月了,一般要剃頭畫桃,外婆要送風衣、棉襖、毛衣、銀鐲、項圈、長命鎖等。親朋好友送紅包,寫上「弄璋之喜(生男)」、「弄瓦之喜」、「麟趾呈祥」、「彌敬」、「金相玉質」、「長命寶貴」等吉語,作為給嬰兒的「見輩禮」,並吃紅蛋、喜麵、4「7寸」(4個「7寸」盤盛的菜)。第二天,主人家大宴賓客,宴席上推外公外婆坐首席,上糖薑酒、紅蛋、糯米圓等,意為大家同喜,為嬰孩廣結善緣。如果添的是男丁,吃紅蛋還有一句順口溜:「兩個煎、兩個涮(煮)、兩個蒸潔白(連城話「白角糖」叫「潔白糖」)、兩個袋裏塞、兩個手上拿」,每人至少要分10個紅蛋。這種重男輕女的習俗,源自先秦,生男「行天地之禮」,生女則無。

嬰兒滿一周歲時,家人要替他「做周歲」(「過周」)。這天,要把嬰兒放在大的盤欄裏,用長壽老人的鞋襪給嬰兒試穿,祈願嬰兒也將和長壽老人一樣高壽。還要在嬰兒旁邊放上紙、墨、筆、硯、印章、經書、算盤、秤、錢幣等,任其挑選,以此預測孩子的前途,寄予美好的願望。「做周歲」也叫「做八十一」,其意是老人到了81歲,就不要再給他做大壽了,重複做反而不吉利。

男孩長到7歲了,就要進蒙館(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私塾)。是年七月七日夜,孩子要穿長衫、擺香案、焚香燭、供米桃、燒紙庫(寫字本)。11歲時,就要為他做「11歲」(只有這次才是做11歲,其他壽慶男的均做「齊頭」,如20歲、30歲、40歲),時間選在孩子誕辰日之前。這時外婆要送雞、蛋、衣服、鞋襪等。過了「11歲」,誕辰禮才算結束。

關於誕生禮儀,客家地區不盡相同,各有側重,各有特色。即便同一個縣,城關和鄉鎮也會有些不同。當前,隨着社會發展,移風易俗的推廣,過去較為繁瑣的誕生禮儀已經簡化了不少,重男輕女的理念也逐漸鄙棄,現代父母對孩子的誕生更多的是講求一種「儀式感」。竊以為,客家誕生禮中,繁縟之處,盡可捨棄,但那些對孩子的關愛之情,親友之間的禮尚往來,崇文重教的家風傳承等,凡精華之處,還是應該傳承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