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在一個有關M+舉辦的特別展「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講座上,主要策展人皮力這樣說:「用展覽來抵抗遺忘。」展覽不但大膽,也很陌生。因為是首次以傳奇人物為主題,但主角知名度並不高,哪怕是在藝術界,恐怕也不多。反映在策展人心目中,2006年病逝的宋懷桂女士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人,她的貢獻被低估了。

那麼,「誰是宋女士?」策展人代參觀者提出了問題,並以此作為第一部分展題。首先要認識宋懷桂,才曉得展覽是否值得看。從現場介紹看,這位宋女士的人生的確傳奇──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已進入中國美術最高學府──中央美術學院,師從油畫大師董希文,並在學校與來自保加利亞的留學生相愛,在當時的保守風氣下,兩個異國青年戀愛不但驚動校園,甚至要時任總理周恩來過問。

婚後隨夫到保加利亞定居,繼續深造油畫,同時接觸歐洲前衛藝術和時尚,不但畫風有變,更受丈夫影響而轉攻壁掛,兩個合作的作品還兩度入選瑞士洛桑藝術壁掛雙年展,成為首位打入國際大型藝術展的華人。不過,她更為人知的卻是八十年代成為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的中國首席代表,活躍於北京城。不但為這位法國時裝大師推廣業務和品牌形象,也主理從巴黎引進著名的馬克西姆餐廳(Maxim's),乃當時北京兩間西餐廳之一,卻是首家中外合資。

透過這兩個時尚平台,經歷了人生歷練、東西文化洗禮的宋懷桂如魚得水,為當時剛開放的中國青年呈現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視覺文化,並通過服裝語言和藝術行動,培訓中國第一代名模,並凝聚一群藝術創作人。

主辦方以「蛻變的力量」來形容宋懷桂及其帶來的影響。皮力說,宋女士跟其他創作界名人的分別是,不是創作了一件名作,而是創造了一種氛圍,一種趣味,一段視覺經驗,她創造出來的東西今天看來理所當然並習以為常。但八十年代並不是,他們希望透過展覽稍為扭轉一點人們對她的印象。

走在時代前面的人往往不容易為時人理解,但若干年後,人們會發現他們當初的努力開了一扇窗,為後人鋪了路。難得的是,當國人還在沉睡、迷惘,還在瘋狂地學習西方時,她已重拾文化之根,晚年借助時尚經驗和國際舞台,致力推廣中華優秀服飾文化。可以說,她是第一代說好中國故事的民間文化使者。也因此,看展覽不僅看她個人,也看中國視覺文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