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政府服務「無紙化」漸成各地大勢所趨,香港特區政府亦訂下「一網通」目標,期望於明年將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2025年前推動所有政府部門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服務。然而,開發成本高達6,000萬元的「智方便」應用程式卻多次被市民批評登記程序繁複,「至不方便」。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實測發現「智方便」確存在三大不便之處,包括:上載身份證照片要影齊三個角度;進行指紋認證時更必須預備具相關功能的手機;即使成功登記,在登入康文署等部門的網頁時仍需重新填寫資料。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智方便」與政府部分網上系統的關連性不足,促請政府簡化申請程序。

香港特區政府自2020年12月推行「智方便」,但截至今年8月初,「智方便」僅得217萬登記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拆解登記率偏低的原因,除了港人普遍重視私隱度外,「智方便」的登記流程也非常麻煩,令不少長者卻步。
第一難關:掃描身份證三角度
記者實測發現,在手機下載有關程式後需進行掃描身份證、臉容辨識、驗證指紋、設定密碼及提供電郵地址五個步驟,申請說明雖稱以上步驟只需3分鐘,但記者實測單是掃描身份證時已被要求作三個角度拍攝。雖然掃描框會彈出提示,不過無論記者如何將手機左扭右扭,也難以找到符合要求的角度,幾經嘗試才找到竅門。原來需要將手機向左右兩側作約45度的傾斜拍攝才容易成功,否則隨時搞足幾分鐘仍是「原地踏步」。
過了這關後,臉容辨識就顯得無難度,申請者只需將手機對準自己頭部拍一張相,然後向右望再回向鏡頭拍一張便成。
第二難關:手機內無指紋設定
不過去到驗證指紋時,難題又再出現。系統要求記者如圖按下拇指作認證,然而記者卻無法成功。系統隨即要求記者開啟手機內的「生物特徵設定」,先作指紋掃描,完成後,「智方便」申請系統讀到有關數據,指紋驗證部分才過關。有申請者向記者訴苦,指其手機屬非常舊款型號,不具備「生物特徵設定」功能以致未能過關。
第三難關:各部門各自為政
排除萬難登入後,會發現「智方便」連結了稅務局、入境處、康文署及社署等多達48個政府部門的服務,就連非政府機構如銀行、電力公司、私家醫院及證券公司的服務也一併可使用,驟看是非常方便。然而當記者實測時,卻發現如想使用某些政府網上服務時,只被引導至相關部門網站進行,未能提供一站式服務。
以使用康文署服務為例,若想在其網上系統訂場,該系統仍要求記者輸入「康體通編號」及「密碼」,難免令申請人質疑「到底方便了什麼? 」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創會會長方保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市民反映「智方便」不方便主要是身份證認證困難,而需要用「智方便」使用政府各部門網上服務,更要到櫃台人工登記「智方便+」。另一不便之處是使用政府各項網上服務時,只被引導至相關部門網站進行,不能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保僑認為,「智方便」等於數碼身份證,加強安全保護很有必要,但認為有必要整合各部門的網上服務,達至「一站式」目標。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科辦)發言人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截至今年8月初已有217萬名用戶登記「智方便」,佔11歲或以上合資格人口約32%,並有逾4,500萬人次透過「智方便」接達和使用超過280項政府及公私營機構的網上服務。

政府目標:2025年前一網通辦
針對「智方便」 在使用不同政府部門服務時只轉至相關部門網站,發言人指出,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智慧政府,包括在2025年或以前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實現政府服務「一網通辦」的目標,資科辦正全面提升「智方便」平台,以更有系統的組織和分類方式整合現有較常用的電子政府服務,並簡化接達程序,以期更能迎合市民需要。提升後的「智方便」平台亦可方便各政府部門透過數據互通,開發更多便民利民的服務。
資科辦亦會優化「智方便」的登記程序和增加自助登記站,讓市民可更輕鬆方便地自行使用手機登記「智方便」,或前往就近的自助登記站登記,預期將於未來兩年分階段完成提升「智方便」平台的工作。
專家:保安嚴密 資料不易被盜
「智方便」推行逾兩年至今申請率仍然偏低,網上更有人不時造謠,稱「智方便」將200萬名申請人的密碼集中在一起,一旦被駭客攻擊,更易一次過將所有密碼收歸囊中云云。香港智慧城市聯盟資訊科技管理委員會主席龐博文對此感到啼笑皆非,指「智方便」背後的系統採用了「公開金鑰基礎建設」(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簡稱PKI),這是一組由硬件、軟件、參與者、管理政策與流程組成的基礎架構,其目的在於創造、管理、分配、使用、儲存及復原數碼證書。
驟聽之下港人可能會感到一頭霧水,其實PKI架構除了獲香港的「智方便」採用,內地、日本及台灣也有將有關技術應用於處理市民的電子身份證上。龐博文重申,PKI架構的安全性具一定保證,呼籲港人不用擔心。
倡加強技術層面解說
對於「智方便」普及度未夠高的問題,龐博文表示,明白港人對保障私隱的意識甚高,或因此對「智方便」感到卻步。因此,他認為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宣傳及技術層面的解說,「如果只簡單告訴市民『智方便』好方便,是打動不到人的。應該多從技術層面下工夫,讓市民明白其背後的技術到底有多強、有多專業。市民明白到PKI架構的可靠性及可信性,自然會放心申請。」
資科辦發言人表示,「智方便」平台現時提供「智方便」和「智方便+」兩個版本,所提供的功能基本上相同,前者可透過「智方便」流動應用程式遙距網上登記,並提供一般身份認證程序接達不同的網上服務和大部分功能如「填表通」及個人化提示;「智方便+」則提供額外具法律效力的數碼簽署功能,包含由認可核證機構發出的數碼證書,因此需要更嚴謹的身份核實程序。市民需親身前往「智方便」登記點登記「智方便+」,其後便可安坐家中透過「智方便」流動應用程式,使用不同的網上服務及進行數碼簽署。
議員促簡化程序 提供申請誘因
花費不菲推行的「智方便」予市民「至唔方便」感覺,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慨嘆特區政府雖在全港設立逾百個登記點,但由於登記程序需作人面識別及指紋認證,令部分市民嫌煩而拒絕辦理。他透露自己也差點為此卻步,只因早前在登記點辦理時由於手機貼了屏幕保護貼,結果搞來搞去也無法完成指紋認證,「相信不少市民都有貼手機屏幕貼的習慣,若因此『過不了關』,容易令人抗拒申請。」
他批評「智方便」與政府部分網上系統的關連性不足,令市民需將資料「填完又填」,有如畫蛇添足。他促請政府簡化申請程序,包括仿效內地以「眨眼」、「搖頭」等特徵作識別,「申請簡單易用、聯通性強,普及率才會提高。」
對於香港推行智慧城市不如內地,楊永杰認為過去幾年香港陷入政治爭拗,令發展停滯不前是原因之一,「內地早已推行以手機辦理銀行服務,故推動電子支付的普及性反而比香港快得多,希望香港加把勁追上。」
籲協助登記 加開街站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則認為「智方便」的申請率不高是一大問題,建議特區政府設立更多街站協助市民登記,同時也要提供申請誘因,「例如考慮日後派錢時需透過『智方便』申請,或將某類政府服務改為需透過『智方便』辦理,普及率才會提高。」
對於早年已推行「智慧城市」概念,惟至今只聞樓梯響甚至不如內地走得前,葛珮帆認為與港人的購物模式大不同有關,「在香港購物太方便了,網購也是疫情期間才發展得比較迅速,加上簽卡可以賺到積分,故市民未必太熱衷轉用電子支付系統。」但她認為港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普及性為全球最高,要全面推展電子支付並非技術上的問題,而是使用習慣不同。
她看到今屆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智慧政府」,相信不日面世的第二代「智方便」系統,會有更多升級改進,真正做到「一網通辦」。
評論